“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课程是构建培训学校学生积极同伴关系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7-06-19

  “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课程是指家庭教育、培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建的一种基于生活观的、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它通过生活滋养、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和实践中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以亲子互动为主要特征,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教育和影响孩子的教育活动。培训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训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础。社会教育是通过培训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或组织等对青少年和群众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广泛,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全面。“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课程有利于实现培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积极的同伴关系应该建立在社会共享的积极价值观基础上。“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建立在“人具有社会性这一本质属性”论断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人的社会性特征。它充分关注德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肯定和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求,促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

  积极的同伴关系也应该建立在责任共担的基础上。敢于担责是学生良好品质的表现。这种责任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就德育课程而言,培训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结合培训学校特点为学生创造服务社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回报社会的机会,承担公民应有的责任。培训学校在社会课程开发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把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开设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包括学农活动、水资源调查、走访历史文化名人和纪念馆、参加红十字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并合作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在参与这些活动中体验了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懂得如何用知识去美化世界。

  培训学校是学生心理发展实现的场所,培训学校的环境与气氛决定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培训学校要有正确的育人观,用正确的发展和成才理念引导社会。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有利于营造健康的环境,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以开放、宽松、积极的心态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把积极的同伴关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家校社”三位一体德育课程建设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因素。在构建积极同伴关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分析并接纳学生行为背后的合理因素,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培训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过程也是教师群体,尤其是班主任群体参与、感悟与学习的过程,培训学校通过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搭建班主任队伍学习平台,进一步发掘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使德育课程有更广泛的基础,体现了全员德育的理念。

德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