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信息需求与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的改进

发布时间:2017-06-20

  政府就业信息服务是高校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问卷调查,并与当前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对比,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着提供主体不明确、内容不完善、渠道单一、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应从转变服务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掌握信息需求、完善信息服务内容等方面提高政府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1]从2001年至2015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从114万人飙升到749万人,而2016年应届毕业生人数预计在770万人以上。就业压力只增不减,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关注的焦点。据调查显示,每年约有3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够顺利就业,这中间,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瓶颈之一。[2]

  解决就业问题是现代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对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提出了挑战,政府如何提供就业信息、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政府就业信息服务内涵

  及公民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政府信息

  有学者认为,“政府信息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3];也有人提出,“政府信息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以及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在其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拥有的信息”[4]。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政府信息既包括政府在工作过程中创建、收集、加工、整理的信息,也包括政府自身提供的信息以及通过中介传递的信息和服务的集合。

  2.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是指求职者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获取的与就业相关的信息。就业信息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就职岗位状况方面的信息,具体的工作待遇、晋升等方面的职位信息,与教育、培训有关的职业资格信息,与专业有关的专业行情的信息。除上述职位信息外,还包括政府和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体招聘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具体需求信息等。[5]

  3.政府就业信息服务

  政府信息服务,是政府利用其持有的信息向社会及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马费成、夏义堃认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处理信息。政府信息服务则是政府信息流程的全面概括,是政府根据特定的信息需求,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收集、加工、整理、传播与交流信息,实现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的目的。”[6]结合上述定义,政府就业信息服务就是政府根据就业信息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传播与交流就业信息,满足公众就业需求的公共服务过程。

  (二)影响公民信息需求的因素

  公民需求是政府信息服务的重要动力。民主的理念之一是政府应该不断回应民意[7],公民需求正是民意的一种体现,如果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公民的需求,那么政府信息服务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此,对公民信息需求的分析是改进政府信息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认为,影响公民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主要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受国家政策与社会制度的影响。公民的信息需求都是在一定社会政治制度之下产生的,公民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会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而国家的相关政策又对公民的信息需求提供规范和依据。因此,公民的信息需求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公民的经济状况决定着公民信息需求的内容及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民的信息需求越发复杂多变,表达途径与实现方式越多;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公民的信息需求越少,表达途径与实现方式越少。

  最后,受科技因素的影响。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对政府信息活动的规模、技术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政府信息的内容复杂、形式多样,传播更加迅速,并且公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渠道、范围逐渐拓展。科技水平不仅影响公民的信息需求的结构及获取方式,还会对政府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产生较大影响。

  2.个体因素

  首先,受公民的职业因素影响。公民对政府信息的需求是主观地、有意识地查找、利用信息的过程,公民之间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公民的个性化需求。处于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公民会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根据工作产生的信息需求是公民基本的信息需求,它决定了公民信息需求的专业领域和主题。

  其次,受公民知识水平的影响。公民的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公民信息需求的认识与理解,还对公民对信息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产生影响。受教育水平低的公民对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弱、渠道较为单一,大多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方式获取政府信息;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公民具有更强的信息搜索能力、掌握多种技术,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除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之外,还包括网络等现代化的方式。

  最后,受公民性格特征的影响。公民的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兴趣、爱好以及情绪等因素,这些特征会对公民的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以及信息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力。[8]

  二、当前高校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实证分析

  针对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笔者设计了一份针对高校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调查问卷,在各大高校的学生中进行调查,通过问卷分析获取相关实证数据。

  (一)数据来源

  通过对各个数据库里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文献进行检索与梳理,结合他人的经验与研究成果,设计了《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11个问题,调查样本取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多所院校,涉及的学科有公共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等多个学科。本次调查采取发放纸质问卷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发出520份问卷,收回46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筛选出有效问卷446份。其中,男性占45.9%,女性占54.1%;本科生占64.1%,硕士生占25.4%,博士生占10.5%;已入职学生占58.3%,未入职学生占41.7%。本次调查的数据与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的状况,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

  (二)就业信息需求特征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信息需求特征分析,了解哪些信息是必需的、哪些信息是不必要的,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就业信息服务,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从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信息需求特征如下。

  1.需求差异特征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的公民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并存在较大差异。政府信息服务范围广泛、对象众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对政府信息服务提供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发现不同公民信息需求特征,对了解公民的需求内容、期望得到的服务方式并满足其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性别分类,男性和女性在信息需求内容方面存在差异。男性更加关注专业行情信息,女性更加关注工作岗位信息和工作区位信息,而双方在招聘录取信息、单位信息需求方面差异较小。

  根据学历分类,不同学历的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有所差异。本科生更倾向于通过工作实习、校园招聘会以及他人推荐获取就业信息,硕士生、博士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就业信息网、学校以及各网站获取就业信息;本科生对就业政策以及相关手续的了解较少,而硕士生和博士生对就业政策以及相关手续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更大。

  根据学科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异。理工类学生更加关注专业行情信息,而经管类和文史类的学生更加关注招聘录取信息和工作区位信息,在招聘单位信息、工作岗位信息方面差异较小。

  2.总体需求特征分析

  (1)获取就业信息途径

  如表1所示,35.84%的学生选择了学校

  提供的招聘信息,这说明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学校,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较大,因此学校应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拓展信息服务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就业信息;而只有7.28%的学生选择政府组织的招聘会,这说明当前我国政府对就业信息服务的提供还存在很多不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提供的信息不及时,在满足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2)就业信息需求的内容

  如表2所示,37.02%的学生选择了招聘

  单位信息,32.59%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岗位信息,因此招聘单位信息与工作岗位信息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为关注的信息,而对工作区位信息也有一定的需求,对招聘录取信息、专业行情信息的需求较少。招聘单位以及岗位的信息涉及到该单位的性质状况、岗位的内容与要求等,是就业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区位信息涉及到工作环境,在就业信息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随着学生对专业信息以及对招聘录用流程熟悉程度的提高。对此的需求相对较少。

  (3)对就业政策、手续、相关制度的了解

  如表3所示,40.5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关注,50.65%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关注,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和手续还是较为关注的。因此,政府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加大宣传与通知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及时了解到就业政策、手续以及相关制度,以便更加顺利的实现就业。

  (4)对就业服务的关注

  如表4所示,在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信息服务当中,54.84%的学生选择了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仅有14.8%的学生选择了就业政策与法律指导,17.86%的学生选择就业技巧培训,12.5%的学生选择组织校园招聘会。这充分说明就业信息在就业过程当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重视程度。

  (5)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如表5所示,在大学生就业遭遇到的困难中,39.2%的学生选择了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25.8%的人选择了缺乏面试技巧,15.4%的人选择了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就业信息是否准确、就业渠道是否通畅,在就业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提供就业服务的过程中,要保证就业信息的质量,保持信息渠道的通畅,才能提高信息服务的效果与质量。

  综上所述,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心态以及对就业信息问题的看法,同时也体现出当前就业信息服务与指导的不足。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设计出更加完善、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及时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

  三、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的现实考察

  (一)我国政府就业信息服务整体表现

  在就业信息提供的主体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占主导地位,政府提供的就业信息资源较少;在就业信息服务的内容上,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单位招聘、就业政策法规、就业新闻、实习信息、创业信息以及招聘会、宣讲会等方面的信息,信息内容较为丰富详实,为公民就业提供一定便利;在就业信息提供渠道上,除了一些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之外,还融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公民可以通过就业网站、APP、微博等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在就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上,当前我国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上可以满足公民的信息需求;在就业信息服务的技术上,已经初步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可以为公民提供较为完整的就业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就业信息服务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就业信息数据日益庞大,信息利用率逐渐提高,初步实现了就业服务信息化,目前已经形成国家、省市、高校三个层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多数地方建立了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的就业信息服务与高校学生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信息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二)现阶段政府就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就业信息服务提供的主体不明确

  从实际情况看,当前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既有政府部门,也有高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门的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五花八门、纷乱零散,部分信息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一些虚假不实的信息混杂其中。显然,就业信息不可能只有政府提供,但是如果能将来自不同渠道的就业信息通过政府的平台加以过滤和清洗,则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参考。

  2.就业信息内容不完善

  就业信息内容更新缓慢,信息内容尚不全面,信息内容分类较为单一、有限,主要以信息的收集、加工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对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只停留在简单地罗列信息与描述信息上,信息层次过与浅薄,缺乏对信息的深入分析。

  3.就业信息提供的渠道融合度低

  当前各种就业信息服务渠道缺乏整合,不同渠道之间相互隔离,就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不同渠道之间就业信息资源多数相互重复、互相粘贴,存在大量雷同信息,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此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使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渠道单一化,造成信息资源短缺、开发利用不足的现象。

  4.就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明显

  从管理层的角度自上而下的发布信息,公民的参与度较低,这种单向地信息发布方式无法让公民的信息需求得到表达;此外,公民与信息发布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提供者因自身利益、侥幸心理等原因不提供真实信息或只提供部分信息,使得供需双方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是不完整、不确定的。这使政府信息服务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信息供需双方不能达成交易,影响公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政府还需完善与公民的双向信息沟通机制,拓宽公民的意见表达。

  5.就业信息提供的技术问题

  对现代技术的利用不足,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先进技术只作为办公手段,难以发挥整体效用;政府信息服务网站问题居多,数据规模小、导航功能较差、网上互动性差等多种技术问题,信息搜集、传递效率低下,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服务。

  四、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的创新之道

  (一)转变服务意识,变售货机式服务为平台式服务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行政理念造成了冲击,要求政府信息服务的理念实现更新和转变。按照Donald Kettl.F的说法,当前的政府就像是一台售货机(Vending Machine Government)[9]。公众只能被动地选择界面上已有的服务,不仅选择有限,而且成本高昂,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政府部门主要依赖自身掌握的信息,按自己的主观判断提供有限的信息服务,就业信息提供主体过于单一,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明显,难以实现就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因此,有学者提出政府的平台化思维(Platform Thinking)理念。认为政务服务应充分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思考如何将政府从一个售货机的界面转变成开放性的平台,鼓励内部和外部的力量都能参与进来,进行合作,实现创新。可以“借助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指导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10]针对就业信息服务,政府应摒弃“售货机”的角色,转变服务意识,树立平台化思维,使就业信息提供主体多元化,吸引更多主体提供就业信息。应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互动的开放型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利益作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公民期望为目标,真正提供公民需要的就业信息。

  (二)落实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的主体责任

  就业信息属于公共物品,其获取和传播需要一定的成本,政府基于其自身的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等优势应该承担起就业信息服务的主体责任,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政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持有者和管理者,具有收集、处理、宣传信息的能力和优势,并且政府信息具有广泛性、权威性,更加适合作为就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同时,政府仍需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为公众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夏义堃认为,应由档案馆、图书馆和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开展政府信息服务[11]。以就业信息为例,政府除了承担就业信息服务的责任之外,也要与高校、企业单位、图书馆以及档案馆等加强联系,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借力大数据掌握就业信息需求,适时提供精准化就业信息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收集渠道的增多和处理成本的下降,政府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公众的就业信息需求具有了现实可能和可行性。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民意,了解公民的就业信息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倾听公众的反馈意见;也可以通过设计、发放问卷,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查。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府网站进行意见反馈、查询图书馆的浏览与借阅记录以及商业机构的一些市场手段来了解公民的信息需求。只有真正了解公民的就业信息需求,才能为公民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就业需求内容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是指面向特殊群体,满足特殊需求,专指性较强,职业匹配度较高的相关信息提供[12]。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等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是满足不同公民的信息需求、对信息服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重要手段。以就业信息为例,可以将用人单位进行细致分类,也可以根据不同学历、不同学科的人对岗位信息、专业信息进行分类,让就业者更有针对性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岗位。

  (四)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内容

  要拓展就业信息服务的内容,首先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强化分析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地分类,保证信息的质量;其次要强化政府对就业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合能力,要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并加以整合,只有获取充足的信息资源才能为公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还要创新就业信息服务资源,除正式组织信息外,也要兼顾非正式组织的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信息资源流失的现象;最后,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及时提供各个领域的信息。

  (五)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全天候和线下零距离的就业信息服务

  当前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将科技融入到就业信息服务中也是创新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途径。可以说,当前网络和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沟通交流最主要的渠道。网站、微博等新兴网络传播媒介比传统媒介更为先进,弥补了传统信息传输媒介的不足,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网络媒介传递信息具有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等优势,不仅可以拓宽信息传播渠道,还将传统信息传输媒介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具有很强的传播效力。

  因此,政府信息服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Webservice技术、网格技术、门户技术、开放链接技术等对就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元化的就业信息传播渠道。除了传统的实体服务之外,政府应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改革就业信息服务网站,及时更新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等内容,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

  (六)以平台化思维构建开放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在进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开放、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加方便、有效的服务,让公民可以更及时、准确地查询政府信息,为公民获取信息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平台化思维就是开放、共享的思维方式,平台化战略是传统媒体实现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础[13],通过构建开放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让更多主体参与到就业信息服务的提供当中,进行合作创新,实现就业信息的共享与整合,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

  在打造平台化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对多元主体提供的就业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广泛搜集的信息进行权威性检验,建立信息过滤机制[14],将不必要、不真实的信息过滤掉,杜绝虚假信息;应把信息进行分类以及整理作为重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服务数字化、多样化,才能真正提高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