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编选课偏好量表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当今大学生选课偏好结构稳定性不足,不少偏好交叉渗透在一起,没有出现独立、明显的兴趣偏好;庸俗主义偏好虽然能够独立出来,但其强度与实用主义难分伯仲甚至还小一些;而且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有显著差异。这与社会的异常复杂、急剧变化有关。作为新兴应用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应该根据当今大学生选课偏好特点、自身学科特征来设计选修课,并深入改革教学方法,矫正大学生一些不好的选课偏好。
学分制本质上是彰显学术(学习)自由,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类知识的良好演化累积,培养符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专业人才。学分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选课制度。选课制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实现学分制的精神和目的,学生的选课价值偏好是最重要的因素。对学生选课价值偏好的调查研究差异较大(文献回顾中详述),可能是调查研究不够规范的原因,同时也比较宏观。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原始数据、文献调查数据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开发选课偏好量表,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大学生选课偏好结构,最后就公共管理学科选修课设计思路提出看法。
一、选课实例分析
首先看一个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实例(由曾经在教务处负责排课的第二作者提供),该实例来自于广西财经学院2013、2014、2015年秋季学期的选课原始数据(第一次选课)。本研究采取极大值、极小值、中位数3个统计量进行比较分析,每个统计量都以选课人数为标准选取10门课程,同时考量学分参数,据此得到的广西财经学院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情况如表1所示。
在分析之前,先介绍一下该学校关于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规定(部分关键规定):(1)公共任选课的总学分为10个学分;(2)10个总学分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统一安排课程占1个学分,剩余9个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3)必须修满2个艺术类学分;(4)每个学期只能选修3.5个学分;(5)选课人数少于30人的公共选修课不能开课。
结合这些规定分析表1的结果如下:
(1)课程类型基本排序:极大值型课程为艺术娱乐型、中位数型课程主要偏应用型、极小值型课程主要是理论型。这反映了学生选课的基本价值偏好排序,以轻松娱乐为头号选课价值;也会反映选课的一个规则——艺术类课程不少于2个学分。
(2)三个学期的极大值型课程相当稳定,依次排序为影视艺术与欣赏、经典动画赏析、东南亚各国风情、综合音乐欣赏、社会心理学、社交礼仪、中国风景名胜等。除社会心理学外,其他课程都是艺术娱乐型课程。
(3)课程学分排序依次为1分(或1.5分)、2分,而且极大值型课程的学分几乎都是1分或1.5分,即便是2分的课程也必须是欣赏或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这实际上主要反映了选课规则,因为,除去学校统一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为1个学分,其余9个学分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必须考虑1分的课程;同时,每一个学期只能选3.5个学分,这又必须考虑含0.5分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1分、含0.5分的课程是学生选课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这个实例分析结果似乎传递了两条基本信息:一是轻松娱乐性、选课规则是学生选课优先考虑的基本价值偏好;二是选课规则助长了选课理性算计。但这个实例还不能告诉我们轻松娱乐性与选课规则何者更为优先?以及轻松娱乐性是否蕴含兴趣偏好?
二、文献回顾
沈国强(2007)研究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争取好成绩以赢得尊重、找工作、奖学金、出人头地、考研、文凭、兴趣、追求真理等。[1]但这些动机在大学生选修课偏好研究中出现不多。在选课研究初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上面,以探索学习自主性对选课质量的影响。如,徐天茂等认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计划性”不强,极易形成选课上的避重就轻,甚至是“凑学分”的现象,也难以保证所学知识的系统性。[2]史晓燕等的研究也有同感,认为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规划性较差,而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但一般说来,学生选课倾向于选与所学专业有较大相关性的课程。[3]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选课非自主性有了极端的表现,就是盲目性、散漫性、随意性,如,王颖等调查分析后得出存在学生选课盲目性、学生上课散漫性等问题[4],袁爱之、罗云研究认为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普遍比较随意,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着眼于就业的考虑,有的甚至按照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进行选课。[5]
也有兴趣选课优位的研究结论。如,熊匡汉调查研究表明,兴趣成为选课的第一要素(50%左右)——尽管不稳定,容易受到学分获取的影响。[6]尉建文等(2015)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兴趣偏好优位(4.08分,5分制,排序第一)的结论,在因子分析中,剔除了“为了修学分”,似乎表明,“为了学分”并不能成为一个明确的选课偏好,得到的四个因子分别为:反映大众期待的合法性因子、反映跟风现象的社会网络因子、综合素质因子以及职业前途因子。[7]但这四个因子却不能反映其前面打分得出的兴趣优位的结论。此外,张瑜[8]、俞师[9]、纪磊[10]的调查研究也都得出了兴趣优位的结论。
但也有研究表明,偏好的功利性极为突出。如,刘桂琪、赵宇认为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的偏少,而选容易通过考试课程的比例偏高;选择管理严格的老师少,而选择要求宽松的教师多,把获取学分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11]裴长安、牛满亮调查结果统计显示,以凑学分为目的的学生占52%,以学习知识为目的而选课的学生占43%,以调节放松为目的的学生占5%,大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功利性。[12]李屹旭[13]、李彦军[14]等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
可以看出,现有对选课影响因素或偏好研究结果相差很大,非自主性、兴趣爱好、功利性等偏好特征并没有呈现出时间序列变化,同一时间段的研究既有兴趣爱好优位,也有功利性优位。高校层次差别也不能解释兴趣爱好优位或功利性优位的研究结果。那么为什么研究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难道真的是大学生选课没有稳定有序的偏好结构吗?同时,兴趣到底是不是大学生选课优先考虑的价值偏好?大学生选课偏好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呢?
本研究在广西财经学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发选课偏好量表,经由探索性因子分析,来分析上述问题。并根据研究结果讨论公共管理学科如何设计选修课?以及,如何通过选修课的设计来纠正大学生选课偏好?
三、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的编制
(1)访谈。2015年4月课题组访谈了广西财经学院的经济学、财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11个本科专业26名学生。通过访谈收集到的条目包括:兴趣爱好(16次)、拓展知识(7次)、轻松(6次)、专业需要(5次)、实用(社会需求、就业,5次)、师资力量(4次)、学分要求(4次)、盲目跟随(受同学选课影响,3次)等20个。进一步概括为6个方面的类属:兴趣爱好、专业发展需求、反映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的实用主义、满足轻松及学分要求的庸俗主义、反映综合素质提升要求的知识拓展以及满足选课规则。
(2)量表开发。然后,将这6个类属、20个条目开发成用陈述句表述的行为题,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社会称许性误差,每一个条目开发成至少2道行为题,共开发了46道行为题。最后将46道行为题编制成以“符合”为评价词的5级李克特量表。
2.试调查及量表修正
2015年6月将编制好的《大学生公共选课修课偏好量表》在广西财经学院进行了试调查,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了100份问卷,删去填答不完整、有规律填答等无效问卷9份,共获得有效问卷91份,有效回收率为91%。用SPSS16.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删去7个不显著的题项:B1、B6、B8、B12、B15、B32、B37;然后进行题总相关分析(CITC),删去不显著的B9;再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删去共同度低的B14,删去存在交叉因子载荷现象的B31。最后保留了36个题项组成正式量表。
3.正式测量及样本
2015年11月在广西财经学院发放《大学生公共选课修课偏好量表》正式量表540份,剔除无效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506份,有效回收率为93.7%。填答问卷的大学生中,男性131人,占比25.9%,女性375人,占比74.1%;大一学生48人,占比9.5%,大二学生234人,占比46.2%,大三学生224人,占比44.3%。
四、结果分析
1.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结果,量表的KMO值为0.829,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4.977E3,自由度为630,p<0.001。表明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最大方差正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出现了10个因子的结构,还比较清晰,如表2所示。10个因子分别解释的方差为8.368%、7.370%、7.215%、6.739%、6.614%、5.348%、4.518%、4.353%、4.270%、3.902%,总共解释的方差为58.697%。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在0.414以上,共同度在0.454以上,都比较高。
因子命名。因子1主要反映了专业发展、实用性等方面的价值偏好,命名为“专业实用”。因子2既有专业需要、轻松愉快、实用方面的偏好,也有课程时间安排、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收敛性不是很好,但都蕴含了选择了不合心意的课程的意思,命名为“课程不合意”。因子3主要反映了选课上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相互照顾,命名为“跟风照应”。因子4主要反映了选课对就业、实用以及专业发展方面的偏好,命名为“就业专业”。因子5反映了学分需求、轻松方面的价值偏好,而且收敛性很好,命名为“学分轻松”。因子6反映了大学生对现今选修课陈旧、更新不足的不满意情况,命名为“课程更新慢”。因子7的收敛性很不好,反映的价值偏好比较庞杂,有教师认真负责、课程应用性、课程管理、兴趣等,由于前面两个题项的因子载荷比较大,所以命名为“责任应用”。因子8主要反映了社会实用、就业创业方面的内容,命名为“实用就业”。因子9体现了学生在选课之前会去了解、咨询授课教师教学水平以及课程的内容等情况,命名为“教学咨询”。因子10说明大学生在选课时要考虑课程是否可以成功开设,以及与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有冲突等情况,命名为“课程可行性”。
2.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量表、量表诸因子进行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6.0,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0,大于0.8,比较高,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是比较高的;各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01、0.753、0.743、0.719、0.693、0.533、0.468、0.739、0.436、0.428,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8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以上,符合分量表的信度要求(0.6以上),但因子6、因子7、因子9、因子10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以下,说明量表内部题项的一致性不够高。原因可能是题项开发还不够准确,存在多重内涵,没有表达清楚理应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大学生选课没有稳定的偏好及其排序结构。
效度检验。本研究的问卷从条目的获取、筛选、归类、整理,到题项的开发、筛选等都经过了讨论、修订,内容效度是有保障的。结构效度参考因子分析的结果,10个因子结构比较清晰,因子载荷、共同度都比较高,方差贡献率尚可,说明本量表有着较好的结构效度。表3中各因子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以上,显著,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除了因子3-因子5(0.543)、因子4-因子8(0.454)外,其他都比各因子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低。[15]这亦表明本问卷的结构效度尚可。
3.因子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1)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在量表上的均值差异是显著的(P=0.05),说明男生、女生在选课上偏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女生选课偏好在因子3、因子4、因子8、因子10上面有显著的差异(P<0.01)。说明男生选课时的跟风从众、相互照顾的偏好比女生严重;男生比女生更重视课程对就业创业、专业发展的意义;男生比女生更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就业帮助;男生更加重视课程是否能够开设成功。
(2)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年级上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根据表5的显示,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选课时表现出显著不同的价值偏好(总分上,大一学生的均值为91.00,大二学生的均值为88.67,大三学生的均值为82.82)。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因子7、因子8、因子10上面有显著差异。在因子3“跟风照应”上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大三、大二、大一。在课程对就业创业、专业发展意义(因子4)上排序为大一、大三、大二。在选课为了凑学分、轻松愉快偏好(因子5)上排序为大三、大二、大一。对选修课更新要求(因子6)上排序为大三、大二、大一。对选修课的教师责任心、实际应用(因子7)上排序为大三、大二、大一。在课程的实用性,对就业创业的帮助的选课偏好(因子8)上的排序为大一、大三、大二。在因子10“课程可行性”上的排序为大三、大一、大二。
(3)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在专业上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6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量表上的差异非常显著(两个因子为P=0.01,其他都为P=0.001),说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选课上的价值偏好是不相同的。在因子1“专业实用”上各专业学生选课偏好差异非常明显,从大到小排序为国际贸易、文化传播、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关系学、财政学。在因子2“课程不合意”上的排序为国际贸易、文化传播、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财政学、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学、工商管理。在因子3“跟风照应”上,国际贸易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选课的跟风从众、相互照应偏好远甚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其他专业的偏好强度差不多。因子4“就业专业”的特点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的就业、专业发展意义上的要求明显比其他专业强,其他专业的要求强度差不多。因子5“学分轻松”的特点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凑学分、轻松愉快要求很强烈,最不强烈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差不多。因子6“课程更新慢”上,国际贸易、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对现在课程更新慢的体会很强烈,体会最不强烈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的体会差不多。在因子7“责任应用”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选修课教师的责任心、课程的应用性要求比其他专业都强烈,而其他专业的要求差不多。在因子8“实用就业”上,各专业对课程的实用性、对就业创业的意义上的要求差不多。在因子9“教学咨询”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会积极去咨询课程情况,相对而言,其他专业学生咨询课程积极性明显不足,特别是公共关系学专业的学生。在因子10“课程可行性”上,国际贸易、物流管理、财政学三个专业的学生很在乎课程是否可以开设成功,最不在乎的是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的要求差不多。
五、讨 论
本研究结果有几个特点:
(1)大学生选课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兴趣价值偏好。量表中有7道题是反映兴趣爱好偏好的,但在试调查后的因为不显著就删去了5道题。而且,在试调查数据分析中删去的10道题中就有5道反映兴趣爱好的题。剩余的2道兴趣爱好题在正式调查因子分析中并没有收敛成为一个因子,而是融入了反映责任、应用、实用等偏好的因子中。这说明大学生选课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趣爱好偏好。也就清楚地回答了实例分析得出的结论性问题:轻松娱乐性基本价值偏好是否蕴含兴趣爱好?答案是基本上不蕴含。
(2)大学生选课价值偏好交叉现象严重,稳定性不够。表现在,因子收敛性不是很好,不同偏好之间存在交叉渗透现象。如,专业发展需求、社会实用性、对就业创业的帮助以及对教师责任心的要求四个偏好存在交叉融合,并呈现为4个因子。这表明大学生选课时的价值偏好是混杂的,没有明显的、稳定的偏好等级排序。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强,不能对学习生涯以及未来的就业发展做出稳定性规划。
(3)“跟风照应”、“学分轻松”等庸俗主义偏好收敛较好,成为独立稳定的因子。课跟风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自主性不强,还有就是上课时可以相互照顾如相互顶替等。选课为了凑学分,追求轻松愉快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成为独立稳定的因子——但强度似乎没有超过专业发展、实用主义等偏好。当然,凑学分偏好除了庸俗主义外,还与选课规则有关,如要满足每次选课3.5个学分的规则。这说明庸俗主义选课偏好是独立存在的,但强度比不上专业发展、实用主义;同时也说明选课规则确实助长了凑学分等表现出来的理性算计。
(4)对现有选修课程的满意度低是突出现象。因为因子2“课程不合意”、因子6“课程更新慢”合计解释的方差比较大。而且,选课规则(没有成为独立的因子)除了与凑学分有一些交叉外,还蕴含在对现有课程不满意之中。这说明选课规则没有成为独立稳定的偏好,但会加剧学生对现有课程的不满意度。
(5)男生、女生的选课偏好有显著差异(P=0.05)。与女生相比,男生的选课跟风从众、相互照应心理更严重,但男生更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对就业创业的帮助,以及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更趋向于现实实用主义。这反映了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男性的事业心强于女性,男性的成就欲望强于女性。
(6)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选课上也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偏好。其中,在跟风从众、相互照应、凑学分、轻松愉快选课心理上的排序为大三、大二、大一,说明年级越高,庸俗主义倾向越严重。在课程的实用性、对就业帮助上,排序是大一、大三、大二,原因是大一学生选课还受到高考填志愿实用主义价值偏好的强烈影响;大三学生即将进入就业规划,实用主义也很强;大二学生主要忙于学习,而且近两年的大学课程学习冲淡了大一学生实用主义倾向。在对现有选修课程满意度上也呈现出年级越高越不满意的倾向,原因是年级越高,见过的选课课程也越多,而且感觉的课程重复率也越多。
(7)不同专业的学生选课价值偏好有显著差异。在专业发展、就业实用等偏好上,国际贸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明显比其他专业学生强烈,原因可能是,这两个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不是很乐观,有较多学生想通过考研深造以增加就业谈判价值,而另一部分学生想趁早就业,所以对课程实用性的要求很高。但在凑学分、追求轻松愉快、跟风从众、相互照应等庸俗主义偏好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表现比其他专业强烈很多,最不强烈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对现有选修课程不满意倾向上,国际贸易专业也最为强烈,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不满意度较低。
六、基于选课偏好的
公共管理学科选修课设计思路
1.根据公共管理学科对其他学科专业的基础作用来设计选修课。公共管理主要是关于政府管理(包括对内、对外的管理)的学科。而政府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体,可以对市场、社会等其他重要主体做出命运攸关的制度安排。对政府的研究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主流学科的理论基础。所以,公共管理学科就承担了经济学等主流学科专业发展所需的对政府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科责任。以此来设计选修课程就回应了大学生选课中专业发展需求偏好。让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对专业学习、发展有价值。“学生应看到学习内容的价值,欣赏学习、渴望学习,发展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用价值观指导行为。”[16]一些基础课程如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外行政制度比较、西方政府理论与思潮、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组织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可以设计成公共选修课。但必须重新设计课程名称、授课内容,以便于判断、选课。如,设计行政管理的前世今生、撒切尔夫人与公共管理变革、政策分析与当前中国政策走向、当前中国政府治理热点焦点分析、公共管理中的伦理考量、从内涝看城市管理等课程名称,把学科基础理论与当今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设计选修课。公共管理是一门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己任的新兴应用性学科。根据其应用性特征设计选修课可以很大程度上契合大学生选课偏好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公共管理一些应用性课程可以设计为选修课,如政府部门的领导艺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术、公务员测评技术、电子政务、社会风险与危机管理、公共组织财务核算与管理、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公共项目评估与管理、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政府质量管理、涉外行政管理等。这些课程的应用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政府部门中的做人与领导艺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与技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与测评方法技术、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保障政策运用等。
3.根据公共管理学科宽口径特点设计选修课。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宽口径、专业性不强的特点。据此可以设计一些通识性强、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学生喜好轻松的价值偏好。如可以设计影视作品与文化管理运作、危机处置预演、休闲与文化产业管理规划、休闲地产管理、文化消费管理、文化传播与传媒、文化遗产管理、创意与文化产业管理、公共管理中的文化障碍与处置、劳资矛盾与集体谈判技巧、网络民意与管理、信访上访与群体性事件、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滑坡与重建、社会网络舆情管理等选修课程。
4.深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大学生通过选修课来放松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思维反应。所以,选修课授课不能搞成枯燥的说教,当然也不能放纵轻松愉快,以致于成为庸俗主义。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辩论式、操作式、实验式等。近些年,情景模拟教学比较受到重视,如广西财经学院就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高校集体谈判大赛,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情境模拟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因为情景教学是建立在情境认知理论基础上的,“情境认知理论的关键特征是如何看待知识。它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交互的产物。”[17]这种情境认知可以促使学生参与教学,强化师生互动。还要注意,选修课不需要学生花太多时间去准备、预习;考核方式一定不能用考试形式,也不能简单地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因为很容易从网上下载,而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提交设计作品、社会问题收集整理、对某个政策的体会、管理流程设计、辩论总结、演讲比赛、谈判模拟、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统计分析结果等。
七、结 语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今大学生选课偏好结构稳定性不足,不少偏好交叉渗透在一起,没有出现独立、明显的兴趣偏好,反映庸俗主义的凑学分、追求轻松愉快等偏好虽然能够独立出来,但其强度与专业发展、就业创业需求等实用主义难分伯仲甚至还小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与社会的异常复杂、急剧变化有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人才发展定位也极为复杂,而且社会变化太快,又加剧了这种复杂多元形势,反映到大学生心理、思想中来也是复杂多元、变动不居的,所以选课偏好就体现了这种心理和思想。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应用性学科,应该根据当今大学生选课偏好特点、自身学科特征来设计选修课,在学科的基础作用、应用性、宽口径等方面设计选修课,深入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矫正大学生一些不好的选课偏好。当然,本研究是在对广西财经学院进行调查以及自己开发的选课偏好量表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其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也是本研究的局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