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作物栽培学课程间的整体衔接性差、交叉重复性多等教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发展下的产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课程群建设背景、特性及作物栽培学课程群设置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以供参考。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该门学科运用了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作物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探索栽培管理技术实现作物稳产、高产、高效。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中开展的课程群建设探究,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就在于设置科学的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在保持突出传统课程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分解组合作物栽培学课程群核心内容形成全新的理论和教学实践体系,促使所培养的农林人才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课程群建设相关概述
1.课程群建设内涵
培训学校课程群是根据高校自身办学宗旨和条件将某一专业培养方案中在方法、知识、问题等方面按照一定规律整合后,最终构成以完善施教对象认知结构的动态课程体系。首先课程群必须针对特定的施教对象并在现有的办学环境和软硬件条件下开展。课程群建设受各高校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教学组织等软环境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教学硬件设施、专业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硬环境的限制,还受是否能有机整合相关课程、把握课程群负责人整体知识水平和社会需求的限制。其次课程群是一个动态系统。打破封闭僵化的传统课程体系是课程群提出的主要目的,尤其随着不断涌现的新兴交叉学科,教学内容需不断扩展和更新,而课程群开放的结构设计能保证其吐故纳新。第三课程群目标和课程建设目标相同。从宏观角度分析即适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适应目前中国计划经济向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具体地讲改革和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于相应的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等素。
2.课程群特性
(1)整体性和相关性
培训学校课程群的固有特性即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性,其中课程群的定义已经详细阐述在教学计划中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特点。只有以整体优化为目标,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及科学合理构建各课程模式,才能组成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和形成鲜明特色的课程群教学内容体系,在运用教学方法中更要重点强调课程群内容和方法论的整体化。课程群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课程群的整体性,同时注意各模块课程间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补充。
(2)专业性和科学性
培训学校课程群建设属性决定课程群知识体系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作物栽培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课程,专业性和科学性是保证该门课程知识内容都处于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列。由此可见传统相近学科的若干相关课程经整合后由跨学科的新型综合性课程知识建立成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具有科学逻辑性和专业性。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目标在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国在建国后根据学科分类设置了不同专业,尽管高等教育强调“专业”的淡化,然而就单独学科专业而言就体现了其专业化。
(3)自主性和长效性
培训学校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特性及反映课程群体系与其外部环境关系的重点在于课程群建设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充分满足和尊重学校教育环境、广大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由于课程群的形成依靠单独的课程要素,其建设就具备了本土化的特点,高校的课程群建设要凸显高校特色和教育特色,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高校的具体教育环境、学科特色、办学定位等多个方面。通过课程群建设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切合社会需要,体现高校办学特色。例如本文研究的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时可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可着力于使用通用优秀的本土化教材,教材及课程群建设的本土化能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师资及实验资源,加快促进课程群建设的实施。课程群建设涉及多方面问题,如师资配置、教学管理及专业设置等,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近年来高校的师资配备和教学资源因不断的扩招显得十分紧张,只有在教学改革上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育21世纪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制定长期的规划并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予以支持。当前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建设课程群的意义,以及即便重视也存在轻视过程和注重成效的现象,把课程群建设形式化,影响其建设效果。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应建立课程群建设的长效机制,调整相应政策,纠正错误思想,加大教学投入力度,保证课程群建设质量。最后还要完善课程群建设评估体系,做到评建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及推动课程群长期稳定发展[5-6]。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群设置
1.教材建设
作物栽培学属于农业教学中的重要分支,农业作为推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方式,该门学科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挑战,如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的新兴教学内容。我国农业结构实施的战略性调整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任务。近年来进一步深入的作物节水栽培、抗逆生理、化控技术、智能栽培及作物超高产栽培的理论研究,作物栽培目标也转变为生态、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协调统一。应将最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传统作物栽培学相关教材中,使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相吻合。同时教学资源要尽可能多样化,要打破传统“以本为本”的教学理念。农业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该门课程的直观性很强,如在课堂中的实物标本和切片都需要通过大量实验和实践课程进行观察,部分难以用文字和语言描述的实物可通过多媒体如视频、图像、动画等形式展现。西方国家在此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农务知识时就常常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图片展示出来,从自然现象到实验技术,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应用,图片内容使教材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对农作物的学习兴趣。而我国教材风格朴素,文字严谨,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7]。
2.教学方式和手段
农科教育目标是决定作物栽培学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当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是我国作物栽培学课程群教学的主导模式,单向式传递教学信息,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推动力,形成了一种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取得高分的错误性学习倾向,严重忽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虽能顺利毕业,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校内所学知识,所以农科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也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那么改革作物栽培学课程群教学方式和手段势在必行。强调正确理解和应用知识及突出动手操作应用能力是改革作物栽培学教学的目的,对此首先提倡互动教学,即时回答和互问互答;其次教师通过教学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观察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和手段。
3.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作物栽培学教学团队由多个体系共同组建,即教学首席、主讲教师和教学助手。教学首席由承担相关课程、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授担任。教学首席要组织定期教学研讨,课程群的整体设计,组织课程群的集中备课,聘任授课小组组长并督促检查各小组工作业绩,推荐课程群顾问,统筹相关教学教改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等,参与学院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制订等。主讲教师由一定科研水平、影响力、教学经验丰富及熟练掌握各种教学策略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向学生讲解作物栽培学的原理和有关基础知识。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员担任教学助手,有利于保证能开展教学实验和供应实验材料[8]。
4.实践教学
作物栽培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该门课程内容改革和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呈现教学方式陈旧、实践内容少、学时少、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其中实践学时少和安排不合理现象尤为突出。我国作物栽培学教学一直是实践课和理论课独立分开讲授方式,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表现为非连续性,因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较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和情绪,在教学实践安排上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导及学生被动地教学实习模式,应采取教师指导与学生自行设计、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践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掌握一系列栽培方法和管理措施,如肥料施用、田间生产设计及病虫害防治等。学生掌握农业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农事操作技能,需紧密地将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
1. 加强培训学校课程群内各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
作物栽培学课程群主要包括核心知识课程《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提升知识课程《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农业技术推广学》,试验技术课程《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技能课程《作物栽培学实习》(图1),上述课程间纵向上有传承关系,横向上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在保持传统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内课程教学特色及教材内容新颖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群内重要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减少课程群内课程间重复内容的学时数,适当增加与连缘学科课程交叉知识的学时数,实现课程群内各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和补充。
2.培训学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手段
作物栽培学一直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农学专业(传统称作物专业)也是农业院校的特色品牌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最强,主要培养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行政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是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首先明确课程群知识重点。主要体现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基本知识包括栽培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分布,作物栽培技术发展,作物栽培的产生与演变,作物栽培制度及作物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基本技能包括作物栽培设计与方案的制定,诊断和辨识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因苗制宜和作物因地制宜的管理技术。其次知识模块顺序和学时相对应。根据课程群知识模块的顺序,可以先用12学时(每周3学时)讲授农作物的形态识别,之后利用42学时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及作物高产栽培实践,再利用54学时讲授作物栽培学各论,同时利用36学时配套讲授作物栽培学实验,利用54学时根据学生兴趣及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第三课程群难点及解决方法。作物栽培学课程群有两个教学难点,一是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规律、作物群体物质生产中源—库—流相互关系和作物栽培技术;二是作物个体、群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群体的影响,作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田间生态随作物生长的变化。学生难以在短期内掌握上述教学难点,除教学实践外,可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教学幻灯片、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教学录像,创造和接近现实的栽培环境,增加学生对光合、水分、逆境、营养及作物产量品质生理生态过程的理解。
3.加强培训学校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资质是提升本科生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是关系到教学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衡量课程群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根据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方案,首先建立课程群教研组。由教学首席组织聘任,主要成员为课程群涉及的副高以上的在职教师。在教学首席的组织下,课程群教研组应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参与教改项目、教材编写、课程群设计、集中备课和教学效果检查等工作。其次建立授课小组。一门或几门密切相关的课程组成一个授课小组,具体由教学首席和课程群教研组确定,且各个授课小组的组成必须是教研组主要成员。授课小组应在教学首席和课程群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本门课程的集中备课、授课等。教学首席在组建教学团队时,应尽可能让已经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师参加,不能以传统的行政系作为划分课程群教学团队的依据。第三,应加强专业骨干教师教学培训。选送部分主讲教师参加全国专业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组织若干教师参加部(省)级新课程改革教育团队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前往其他农业高校参观学习。最后建立课程群顾问。由教学首席推荐,学院统一聘任,主要成员为学院和教务处熟悉专业的领导、教学名师、教学督导、本课程群有关的退休老师等。课程群顾问应不定期督促检查课程群的建设情况,提出课程群建设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课程群教研组的工作,指导中青年教师集中备课,协助提高中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等[9-10]。
4.加强培训学校课程群实验室建设
教学实验室是为理论课程提供实践认知和操作的基础条件,是为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科研活动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教学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应结合课程群实验教学,打破课程及实验资源的条块分割,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验室的利用上应实行开放式服务,尽可能实现课程群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为课程群建设的有机整合创造条件。教学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应基于农业院校自身情况和现实条件以整体的次序阶梯推进。教学实验室建设应面向课程群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室应以作物栽培学课程群为依托,构建一个多层次、多专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共享的综合实验室,为培养当下适应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提供先进、坚实的基础设施[11]。二是利用实验室的硬件资源锻炼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利用重点实验室多学科优势组建稳定高效的科研团队,以作物栽培学为中心,使实验室建设能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5.建立科学的、灵活的教考分离制度
教考分离制度即将教学与考试分开,任课教师不参与所教课程的命题、阅卷、质量分析等考试活动,强调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根据课程群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建立一套包括命题、评分、阅卷、考试(核)分析等各种规章制度完备的考试(核)管理系统。在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中实行教考分离能促使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群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关注教学研究[12-13]。同时也有利于督促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课程的基本和重点内容,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考分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教学和考试(核)也是规范教学工作和适应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考试(核)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检验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工作的作用。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课程是教学计划实施的主体,建设课程群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物栽培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课程群建设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理论发展,不能脱离高校实际发展现状。只有立足于高校及课程实际情况才能在现实基础上推进课程群建设实践。同时根据作物栽培学课程新教学大纲要求完善相应课程网站,建立一支教学质量优良、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使作物栽培学课程成为学校本科教学的示范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