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架构与实践:以江苏溧阳古渎小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7-06-2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江苏溧阳古渎小学在完善这一育人目标的同时,对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设学生自由发展的校内、校外空间,开发基于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而是要求全体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古渎小学立足本校特色,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架构;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5-0030-03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过三年的反复研讨,终于尘埃落定,新鲜出炉。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作为基层学校的首要任务应是将其与本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实际、教师特长、学生需求,积极构筑平台有效实施。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并可操作、可执行、可评测,也要让学生理解接受,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自觉行动起来。为此,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要进行有效架构,并在实践中加以修正与完善。

  一、完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目标

  江苏省溧阳市古渎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八十多年文化积淀,形成了“营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的绿色家园”的办学理念。学校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且孩子发展的过程应是绿色的、健康的、快乐的。为更好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将育人目标确定为:培养“知感恩,明责任,会合作,愿分享,强体魄,有自信,乐探究,能创新”的人。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是教师教育的目标与方向,是具体的行动指南。在理念目标的引领下,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营造与创设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化成长的途径,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打造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每一个空间都应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学校在对校内三条主要走廊进行规划设计后,打造了三个主题板块:第一个从综合楼走向学生餐厅,主题是“溪之恋———感恩与行动”,展示古渎学子“返哺之恩”、“师恩难忘”、“手足之情”、“春风送暖”的行为与事迹;第二个从综合楼走向阶梯教室,主题是“渎之韵———责任与分享”,展示古渎学子“立于责”、“行之效”、“享其韵”之身影;第三个从教学楼走向图书馆、阅览室,主题是“梦之道———现实与理想”,展示古渎校园小达人们“梦·扬帆—立德”、“梦·起航—明智”、“梦·奋进—健体”、“梦·飞跃—勤奋”的印记。渎溪的韵味,身边的榜样,示范的影子,激励更多的古渎学子要具有感恩情怀,要勇于担责,更要努力实现自身理想。

  校内一小段围墙记录着古渎小学历史变迁的印迹,由创办时的一座小而破旧的庙宇到如今的常州市优质小学,功德碑上记载着热心教育的社会爱心人士为古渎小学所作出的奉献,一长排大圆石无声述说着古小校舍变化的各个历史阶段。校门背面展示的主题是“环保与生命”,从孩子抓起,让古渎学子从小养成强烈的环保意识,也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三、优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要引领者、践行者。学校通过道德讲堂、集团化办学、师训基地集中培训及“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了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教师按学科分别送往昆仑小学、西平小学、别桥中心小学、绸缪实验学校等进行跟岗学习,同时全体教师积极认真参与溧阳市二实小师训基地组织的各类师训活动等。通过交流熏陶、合作研讨,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将核心素养的各项指标有效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参与课题研讨活动,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以课题《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为抓手,构建了“创设情境———个人探索———碰撞激发———交流内化———反思回顾———延伸拓展”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外,学校依据学生特点与需求成立了各种共同体,如相同兴趣爱好的孩子组成的共同体,同一个村庄的孩子组成的共同体,乘同一辆车上下学的孩子组成的共同体等。共同体成员可以是学生自选,也可以是教师指定,可以是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也可以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邀请教师参与,也可以邀请父母或亲朋好友或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参与。多样组织形式、多种组织成员、多彩组织活动利于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

  古渎小学现在班额均控制在三十五名学生之内,授课时,我们改变以往秧田型座位编排形式为孩子集中在教室中间地带的一字型或中心辐射型、U 字型座位编排形式等,这样教师能直接面对每一个孩子,与每一个孩子互动。学生与学生联系紧密,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共同体学习活动,面对面的活动除了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眼神交流、行为互动、资源共享、思想交锋。教室四周角落有图书角、养殖区、棋类活动区、游戏区等。教室就是孩子生活的家园、活动的乐园,“教学即生活”的理念在学校得到了落实。

  四、创设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自由空间

  孩子因为生活环境、个性原因的不同,各自兴趣、爱好、特长也不一样,根据古渎学子的实际需求共开设了15 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人数均控制在15 人之内),全校每个孩子至少参与一个社团活动。为充实师资队伍,学校聘请了地方上有专长的人为校外辅导员。如聘请“耕渎庐”主人为校外德育辅导员,聘请水产养殖专业户为养殖兴趣小组的辅导员,聘请门卫为种植兴趣小组的辅导员,聘请校车司机为车辆修理兴趣小组的辅导员等。

  “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古小,孩子是学校的主人已得到很好的体现,诸如“庆六一”、“庆国庆”、“庆元旦”等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都是孩子自编自导自演,全员参与。在古小,每一个孩子都能登台亮相,展示各自的风采。学校组织春季、冬季两次运动会,每一个孩子都至少参与了一个比赛项目。校内有一片“樟聆渎韵”的樟树林,共18 棵樟树,同时打乱班级年级,6耀10 人自由组合承包一棵樟树,古渎小学所有孩子的笑脸、身影、梦想、作品、荣誉等都在自己承包的那棵樟树上得以悬挂展示;校内一段白色围墙是全体学生的涂鸦墙;校内的一小块土地为古小学子“耕渎蕴勤”之所在。学生亮相展示的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用心的;不一定都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富含着生命成长的印记和发展轨迹的。孩子精心展示后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物质奖励,但一定有来自师生的热情鼓舞和由衷的嘉许。展示,“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生命成长的基本形式,也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期望把古渎小学打造成为孩子童年的性灵之美展示的场所。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家校携手、社区相助。学校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微信群、QQ 群等信息平台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意义对家长、社区居民进行诠释、解读,带领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开展各类宣传、宣讲活动,比如“我是环保小卫士”、“我是文明小使者”、“我是渎溪接班人”等。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各自的感恩、担当和责任意识,促使了家长、居民朋友们在理解、认可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出谋划策。学校努力将学生生活的社区打造成学生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绿色家园,借助家、校、社区三方合力构筑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快车道。

  五、开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力抓手,地方资源是学生人文意识形成的根基所在,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大力开发校本教材。近年来,校本教材的开发由注重学科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偏向人文底蕴。开发了系列校本教材,有低年级的《绿色习惯》,中年级的《绿色生活》,高年级的《绿色希望》等环保方面的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已成为我校地方课程读本);有《巧巧手———手工折纸》与《巧巧手———兴趣编程》等技能方面的校本教材(已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使用);有低、中、高年级版的《古渎小学文明礼仪读本》校本德育教材,《励志劝学———古渎小学德育教育读本》等文明礼仪方面的校本教材(教师晨会用书)。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构建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的古渎小学绿色校本课程体系。

  六、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

  正确高效的评价方式能起到引领、促进作用,我们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模式为全体学生、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改变以往单一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为重能力、重合作意识、重过程的评价,倡导教师多作定量评价,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作激励性评价,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每学期期末结束前学校都要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关系、孩子责任担当、学科情感、学习负担、教师教学规范、学业成就、孩子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情况,由家长、学生及学习同伴共同完成。学校力图通过建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有效转变教师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教育观,确立一切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形势下,古渎小学作为一所规模偏小的农村学校,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要求,立足本校、本地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