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7-06-26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组织形式及一种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社团活动有着比课堂教学更为丰富的活动、多样的主题、灵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服务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宝贵渠道。文学社团是语文学科和学生业余生活的补充和拓展,它具有互动性、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能让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校文化建设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注重文学社的发展,学生在文学社活动过程中,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将得到提高,因此,学校教育观念、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校园资源的开发应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重视学校文学社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文学社团是构建大语文环境的有效途径和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需求的满足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应成为校园文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大语文”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己任,而校园文学应当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应是对语文课堂教育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和优化语文教育人文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由于突破了课堂和教材的束缚,作为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比较自由灵活,这就有利于学生把探求的触角伸至更广、更深的领域,为他们进行实践、独立思考提供了机会与条件,充分发挥其实践性强、自主性强和综合性强的优势,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构建理想的大语文环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的规律”,“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它所倡导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理念也早已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和接受,而校园文学社团正顺应了这些要求与倡导。

  以文学社为主的校园文学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兼具德育、智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多重功能,社团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文学、历史、地理、文体等诸多方面,并且往往是一个活动融合多项内容,包含知、能、智、德诸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文学社团活动诸如参加赛笔会,阅读中外名著,朗诵演讲比赛,举行文学晚会,交流写作心得,戏剧表演、征文比赛,采风活动,文学讲座,社刊的组稿、改稿编辑、校对排版发行等,把学生置于课堂和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中,这样语文教学的情境就切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打破了过去语文单一的“课堂中心”教学模式。另外,文学社还可以使学生从相对封闭的课堂里走出去,把视野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投向更为丰富的生活,学生可以走街串巷,了解地方历史和乡俗民情,熟悉当地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情况,感受本土文化,以此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从而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文学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始终起主导作用,这就充分彰显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引导他们主动策划、参加和实施,不断发挥个人的潜能,让他们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实践中受到教育,增强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这一形式既能锻炼和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能加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如果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那么文学社团活动正是秉承这些特性,坚持学生主动选择和探索的权利,为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和素养营造广阔的空间;同时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为写作积累宝贵的素材,使学生能深入体验文学创作生活,推进学生对个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内在的整体认识与独特的语文体验,谋求个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学素养的综合提高,让学生不断地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还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开发本校的校本课程。可以说,校园文学社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途径。

  二、学校文学社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有力延伸

  课内语文教学有着科学的知识系统、专门的训练序列,便于教师进行讲授及迅速方便地探索语文学习规律。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讲多练少,学生的知与行和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而讨论和探究的内容往往是课本中现成的“知识系统”,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停留在认知、记忆和理解上,未能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致使学生无法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直接、丰富的知识与智慧。这种教育,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自觉形成丰富而独有的“智慧系统”,而只是较浅显的积累“知识”,这种较低层次的教育目标,不能有效地对学生人格品质进行多元化构建。文学社的文化活动则侧重于行和用,学生能从相对封闭的课堂里走出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可以将课内所学的听、说、读、写等诸多方法,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使学生进入“能够亲身去实践探索,亲自去辨析,亲自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形成熟练的能力”的境地。

  三、学校文学社团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重要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也就是说,学校要通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发挥学生在教育各个方面的主体作用。文学社团是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在建构学生的人格品质上效果独特。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习,在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应该形成统一。通过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挖掘出自身潜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文学社活动中,不少学生能在校园及区以上报刊发表自己的作品,唤醒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之后再参加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时,更能使学生受到成功的鼓舞,从而消除了语文难学,发表文章高不可攀的心理障碍,增强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的创造力就在这点点滴滴的成功中得以激发,从而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与身心素质。文学社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许多励志故事,教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树立起远大理想并自觉为之奋斗。这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良好局面的形成,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诸方面都必然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学习上的品质、方法、习惯也可有更大的进步。

  四、开展文学社活动是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人的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师生共同发展应该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创办和发展文学社团,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凭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就能从容上课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如今没有过硬的现代教学技术、阅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已经很难适应当今语文教师角色的要求,也很难在多个领域如文学社团活动中游刃有余、大展宏图。此外,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开展校园文学社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到一种平等、包容和合作的师生关系中,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为终极目标。用学校文学社团去引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发展,而且需要科学运用和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自然衔接、相互融合乃至结为一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包容互动、教学相长。因此,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是教师道德品质修养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也是业务素质、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文学社活动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建与更新、教学业务素质业务水平的再提高、社群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反过来又成为文学社团活动效果进一步提高的有力保证,进而可以促使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学相长良好局面的形成。

  五、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想象力丰富、创造欲强是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文学社应当成为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展现才华的一方天地。学校应将文学社发展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群众性组织,而不只是将它定位在少数优等生和文笔优美的部分学生群体里。文学的领域无限广阔,听、说、读、写等都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学校可让出众的社员耕耘在文学的田地里,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天空里欣赏丰富的文学世界,编织多姿多彩的生活梦想。

  六、繁荣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育为目标,以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而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一体的文化理念和思维特点,学生和学生的行为特征,课余生活如诗社、国际象棋俱乐部、新闻、文学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各类群体。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内容的物化形式,也包括学校校风、传统的形成,人际关系、舆论、心理氛围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总和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学校育人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全方位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智力、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和提升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健康的价值观、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校园文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培养良好的校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学是生活的海洋里盛开的朵朵浪花。文学社的建立将学生带进浩瀚的文学之海,于是社员有了一个尽情发挥自己文学才华、谱写华美青春的天地,同时它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汪“活水”,搭建了一个缤纷多姿的创造舞台。一方面,很多文学社团都办有社刊,文学刊物的创办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和发表欲;另一方面,学生渴望学校能够常态化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期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在这里,文学社承担了校园其他社团难以担负的重任。如在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办学品味,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一系列文娱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比赛、手抄报比赛、体育节、英语节、读书节、节日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文体活动。同时,文学社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观访问农村、厂矿企业、社区和园区,开展社会调查和文学采风活动,参加市、区电视台宣传采访报道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还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了鲜活的写作素材,进一步丰富和繁荣了校园文化。

  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文学社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团体,学生参与程度高,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文学社团的文化渗透、人文塑造优势,对于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文学社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开展文学探索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进行更为广泛及更深层次的开拓。

  1.举办诗会等特色文学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朗诵水平、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文学新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繁荣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举办诗会,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自己朗诵。其中优秀作品在校园之声中播放,在校刊和本地网络传媒上发表,并向有关报刊推荐;评选出优秀创作奖和诗歌朗诵奖,并颁奖表彰。通过举办此类活动,一方面,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鼓励创作、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修养,提高其书面和口语语言表达能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

  2.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可组织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班级也可各自设立图书角,由学生自己捐书,专人负责管理,供学生平时阅读;为了配合阅读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阅读指导讲座;各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计划上好阅读指导课,并组织学生写读书笔记,将优秀的读书笔记推荐发表到校刊上,更好的可以推荐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形成“阅读———写作———阅读”的良性循环;学校还可以每年举办读书节。这一系列阅读活动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文化修养,学校文明之风逐渐形成。

  八、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我们经过近几年实践后发现,文学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比较显著的特殊功能。学校应该把文学社团从以前仅作为课外活动项目的层面提升到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高度,进行有专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由于文学社团活动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加强对该社团的管理和引导,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对社团制定一系列科学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社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引导社员积极健康发展。目前,学校通过采取合理的调控方式,加强对文学社团的考核监督,定期召开相关社团经验交流会,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加强校际间、社团间的交流,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提高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逐步迈向“精品社团”的轨道,有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学校的发展既要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还要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是学校之魂,校园文化以其独有而巨大的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充分发挥校园文学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对于办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和人民满意的当代教育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