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教阅读

发布时间:2017-06-28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于永正老师也这样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遴选出来的,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品词析句,不仅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一、品一个字,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篇佳作,文章中的一字一词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经过认真推敲写出来的,是作者思维的体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本语言为基石,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斟酌品味,让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层对话,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我们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品读与感悟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我抓住这段话中的“才”字,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师:同学们,语言是有温度的。请认真读读这段话,结合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说说你从“才”字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到,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他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会创作出很多名曲。所以,我从“才”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英年早逝的一种痛楚,一种惋惜。

  师:是呀,不仅是作者,我们不也为这位英才的早逝而痛楚、惋惜吗?请你读读这段话,把这种痛楚、惋惜之情读出来,好吗?

  (生1读,把“才39岁”读得凄婉而又绵长。)

  生2:透过这个“才”字,我体会到的是一种痛恨。如果不是因为欧洲列强瓜分波兰,肖邦怎么可能背井离乡,悲愤欲绝而英年早逝呢?所以,我觉得这个“才”字深刻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欧洲列强侵略行径的痛恨。

  师:说得好。这不仅是一种痛楚,更是一种痛恨。请你来朗读这段话,把你的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2读,把“才39岁”读得沉重而又短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上述教学中,学生不仅品味到了语言文字背后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扎实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通过与文本、作者的深层对话,他们触摸到了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广博深厚的人文积淀,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已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品一个标点,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表达“爱”的美文,作者紧紧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结尾处揭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高尔基写的信的含义,让“快乐在于付出”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田,我抓住了高尔基信中的一个标点大做文章。

  首先我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两个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永远比“拿”愉快。其次,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然后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很快很多学生的手便高高地举了起来。

  教学片段如下:

  生1: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多了一个“,”,读的时候一停顿,就强调了“给”,即“付出”的重要性。

  师:那请你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生1在读第二个句子时,将“给”字加重了语气。)

  生2:我觉得第二个句子多了一个“,”,不仅强调了“给”的重要性,而且让我们感受到“给”,即“付出”之后的那种愉快是持久的、长远的。

  师: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请你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2读,不仅重读了“给”,而且重读时又延长了“永远”一词。)

  生3:我觉得第二个句子更能体现出高尔基对儿子的那种浓浓的爱。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懂得付出的人。所以,“给”后面加一个“,”,停顿让我感受到高尔基说这句话时是语重心长的,表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我和其他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作为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本中“给”后面的这个“,”是一处潜在的、隐形的教学资源,它承载了文本作者的一种情感。经过上述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这个逗号的魅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快乐在于付出”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

  三、品一句话,震撼学生的心灵

  教学《詹天佑》一文中的“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所采用的不同开凿方法,我让学生边读边试着画示意图,但他们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画个草图,很不认真。于是,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文中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这句话。接着,再细读文中“开凿隧道”的内容,并提示他们隧道的开凿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然后,我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示意图。这次,学生深有体会,拿起三角板在黑板上认真地画出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凿示意图。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他们为了准确反映出“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这句话的意思,先是确定好了居庸关隧道的长度,再用直尺量出了三倍长的距离,画出了八达岭隧道的长度。

  这名学生认真地测量,仔细地画着,丝毫不马虎,俨然是一位小工程师。台下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仔细地看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少学生看到这里,悄悄地拿起了手中的直尺和铅笔,重新在本子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我趁热打铁,利用课件出示了这样的句子训练:

  我们的( )也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 )之口。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学习也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我们学生之口。”

  “我们的少先队活动组织得也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我们少先队员之口。”

  “我们未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做到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之口。”

  ……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上述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斟酌品味了语言文字,整合升华了对文本语言的体悟,还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这种思想已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它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中这些词字、标点、句子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品味,深入领会深藏其背后的情感、内涵等,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