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自我汇报的实施重点

发布时间:2017-06-29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之一,其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尽可能增加学生自我探究的时间。“课堂自我汇报”就是遵循这一主旨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课堂自我汇报”强调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表达,通常围绕具体的学科问题或明确的课程主题展开,由师生协商共同确定汇报的预期目标及评价标准,随后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汇报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进行课堂展示汇报,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课堂自我汇报”建构了自由、开放、包容且具有适度压力的环境系统,鼓励学生多元化的表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从选题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再到汇报的开展、成果的完善,学生不仅需要认真仔细,尤其需要创造性的发挥。

  “课堂自我汇报”是一种目标导向明确的实践行动,一种聚焦问题解决的自我表达,过程是成系列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萌芽走向成熟,创造意识在“自我表达”的行动中得以彰显,创造性成果在问题解决方案中得以生成。教师和同伴的检视与评估起到“助推”作用,使模糊的创造渐趋明晰、成熟与完善。

  创新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创造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创新创造内含惊讶、好奇、质疑、求证、推理、共情等多项品质与能力。“课堂自我汇报”的教法特点正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多种能力的交融共生实现创新创造的素养培育。

  为了使“课堂自我汇报”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在实践研究中认为,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应强化以下重点:

  一是自我汇报应有明确的主题及足够的支持。主题的具体、清晰、可操作将使学生在汇报中有的放矢,循序开展。主题既可以是一个明确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特定的知识,主题应同时兼具指引汇报开展和鼓励儿童创造的功能。同时,学生应在自我汇报的不同阶段都能获得其必要的资源保障,如时间充裕、材料丰富、文献充足等。教师应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通过语言和行为等肯定学生付出、鼓励学生创造,并允许学生犯错、反思与校正。

  二是自我汇报应有规范的程序保障和有效的过程指导。自我汇报的程序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由此获得安定感、归属感与成就感。相反,教师心血来潮的课堂汇报或是出于缓解备课压力的课堂汇报,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感,不仅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及时有效的过程指导不仅能够促进自我汇报的顺利实施,而且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扩大视野、获得自信、激发思维。

  三是自我汇报的个性化创意特点意味着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我汇报虽是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展开,但不应简单地采用统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应坚持个性发展的评价原则,而且应实施动态生成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应同时包括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其中应单独设置对创造力的评价指标,不仅评价学生在汇报中的具体表现,尤其要重视评价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与创造才能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