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摘要随着高校用工方式的多元化,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 设成为高校面临的课题。当前高校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 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经济待遇上与在编教职工存在 差距,在民主权益维护上缺乏制度保障和主观积极性,在个 人发展上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以及在精神归属上缺乏认同 等。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认识定位存在偏差、队伍建 设主体责任不清、相关部门协同不力、相关政策落实不均 等。高校需要从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营造人文关怀的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强和改进非在编 教职工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高校人才的社会化管理,人事代理制度作为 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制度被许多高校所采用,其目标是建 立高校内部人才竞争机制,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从而 实现高校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从计划指 令性向市场体制化管理转变。当前高校人事代理用人制度 的实践中,教职工的构成由原行政事业编制占绝对多数向 多种“身份”转移,非在编教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如何维护 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加其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调动工作 积极性,成为高校开展队伍建设面临的课题。

  1高校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1.1在经济待遇上存在差距

  经济待遇上的同工同酬是非在编教职工对学校归属感 的基础,也是非在编教职工权益保障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年 来随着用工体制的变化,高校非在编教职工与在编教职工 的身份差异不断缩小,但在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方面 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比如,在工资待遇方面,许多高校 还未完全实现同工同酬,非在编教职工明显低于在编教职 工;在绩效收入方面,有的高校对非在编教职工缺少比较有 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在住房补贴等其他福利待遇方面,非在 编教职工由于身份问题,也与在编教职工有较大差距。即使 同为非在编教职工,由于所在学校、部门和从事岗位性质的不同,也会在经济待遇上出现差距。

  1.2在民主权益维护上缺乏制度保障和主观积极性

  有效维护非在编教职工的民主权益,是高校促进非在 编教职工队伍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从面上情况看,目 前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吸收非在编教职工加入工会组织,加 强对非在编教职工民主权益的保障,但也有不少高校的非 在编教职工没有加入工会,无法享受工会会员待遇,缺少相 应的权益保障。在主观意愿上,许多非在编教职工对学校管 理事务和重大决策缺乏参与积极性,部分非在编教职工认为学校改革发展与自己关系不大。同时,由于存在身份自卑 感和制度约束,非在编教职工对于维护自身民主权益的态 度较为消极。许多非在编教职工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 乏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难以激发内在驱动力。

  1.3在个人发展上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个人发展是非在编教职工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科 学的激励机制和明确的职业规划路径对非在编教职工的个 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关于非在编教职工 转入编制的制度设计上不够科学,缺少有效的引导,转编 “按资排辈”现象比较明显;在职业规划路径上不够明确,岗 位定位不清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非在编教职工在个人职 业发展规划中难以得到学校的制度性支持,从而导致工作 积极性不足,整体队伍不够稳定。

  1.4在精神归属上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

  如何给予教职工足够的安全感、认同感,是高校人才队 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高校非在编人数较多,身份性 质和岗位复杂,一是存在身份等级差异,有的非在编教职工 产生受到歧视的感觉;二是岗位工作不被重视,特别是从事 管理工作和辅助工作的非在编教职工缺少发展平台;二是 劳动关系不稳定,通常签订的都是短期聘用合同,非在编教 职工缺少安全感。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学校在非在编教职 工队伍中选拔人才,构建合理的队伍梯队,也不利于队伍的 团结稳定及和谐校园氛围的建设。

  2高校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认识定位存在偏差

  对非在编教职工队伍的认识定位涉及高校的用人导向 问题,与非在编教职工的经济待遇、民主权益、个人发展和 职业规划等问题密切相关。目前高校在非在编教职工队伍 的定位和用人目的上存在一些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一是 对非在编教职工队伍的功能定位上存在偏差,特别是对“管 理人员储备队伍”和“工勤辅助队伍”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各类非在编教职工群体对自身的功能定位认识也比较模 糊,导致非在编教职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存在诸多不 确定性。二是对非在编教职工的任职资格定位上存在偏差。 多数岗位要求与任职资格相比存在较大落差,部分教职工 在非在编岗位上觉得被“大材小用”,个人才能得不到充分 发挥。三是对非在编教职工队伍的发展定位上存在偏差。从 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非在编教职工队伍的职业目标不够 明确,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对职业规划的 积极引导,以致非在编教职工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缺少 可期待性,难以积极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工作中。

  2.2队伍建设主体责任不清

  目前,高校对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缺少合理的顶层 设计,存在多头管理、主体责任不清的情况。在有的高校,非 在编教职工的招聘和培训主要由人事部门牵头负责,管理 培养主要由二级学院或部门牵头负责,无论是在学校层面上主要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门,还是在具体工作中负责管理 培养的二级学院或部门,都仅在部分工作中发挥了牵头作 用。在流动晋升上,也存在牵头负责单位不够明确的情况, 各学院或部门在非在编教职工的流动晋升中显得比较被 动,没有为非在编教职工提供明确的职业规划路径,导致非 在编教职工在流动晋升中比较迷茫,无法在高校中实现用 其所长、人尽其才。

  2.3学院部门协同不力

  不少高校在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政策上缺乏统一 的顶层设计,学院与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规范指引。学院或 部门对非在编教职工的管理规范不一,在顶层设计上缺少 对非在编教职工权益维护和福利待遇保障的统一规范,不 同的学院或部门往往各司其政,缺少协同。二是缺少资源互 通和交流平台。各学院或部门的非在编教职工之间缺少展 示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很难了解其他学院或部门非在编教 职工的工作情况,缺乏向其他学院或部门推荐人才的主动 性,导致跨部门的人才流动不顺畅,转编转岗大多只能在本 部门内部实现,“按资排辈”的现象较明显。

  2.4相关政策落实不均

  目前,高校对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政 策,在学校内部不同的学院或部门间存在一定的落实不均 情况,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待遇政策落实不均。不 同的学院或部门在具体执行薪酬制度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部分学院或部门为了实现内部“同工同酬”,给予非在编 教职工以相应的经济补贴,但也有的学院或部门严格按照 学校给予的薪酬进行发放,导致不同单位间非在编教职工 的经济待遇差距较大。二是管理培训政策落实不均。部分非 在编教职工在所在学院或部门较受重视,与在编教职工享 受同等的培训和科研机会,工作能力提升较快,但也有部分 非在编教职工在所在学院或部门中处于较底层的位置,工 作内容相对单一,缺少校内培训和开展科研的机会,难以在 工作中得到有效提升。三是人才流动政策落实不均。各学院 或部门在非在编教职工流动中落实政策的主动性有一定差 异。有的学院或部门对非在编教职工的流动工作态度积极, 主动向其他单位推荐人才或主动提供转编转岗的机会,支 持非在编教职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但也有部分学院或部 门对非在编教职工的流动态度比较消极,希望维持现有非 在编教职工岗位的稳定性,对非在编教职工的个人发展持 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导致非在编教职工在高校中难以成长 和提高,无法充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加强高校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在非在编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和权益保障上,首先要提 高认识,明确目标定位,确立用人的标准,探索发展路径,激 发队伍活力。一是明确目标定位。要区分各类队伍的使用导向,明确管理储备队伍和工勤辅助队伍的区别和功能,在体 现岗位定位的基础上避免产生等级差异,注重不同类型岗 位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二是确立用人标准。根据非在编教职 工的目标定位,明确对思想政治的要求、对职业素养的要 求、对学历学位的要求,做到“用其所长”,实现“用当其位” “人尽其才”。三是探索发展路径。加强对非在编教职工的职 业素养培训,实现对其成长发展的支持,提升专业水平,完 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训体系。同时,优化非在编 教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个人素质和岗位定位,提供科 学合理的职业路径,提高职业发展的可期待性,创造条件鼓 励支持校内合理流动。

  3.2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非在编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关的体 制机制,只有建立合理的顶层设计,健全准入、激励和评价 机制,完善流动晋升机制,才能将非在编教职工队伍的保障 落到实处。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在非在编教职工的招聘、培 训、管理、培养、考核以及流动晋升等各个环节明确牵头部门,并在工作中形成统一领导,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部 门联动。二是健全准入激励评价机制。在准入机制方面,将 用人标准制度化。在激励机制方面,进一步研究细化各类人 员激励制度,形成持续激发人才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的制度环境。在评价机制方面,深化多元化评价体系,针对 不同类别的教职工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实现分类管理、分类 评价,促进多元评价的人才生态环境。三是完善流动晋升机 制。打通各学院或部门间的流通渠道,为非在编教职工提供 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建立科学的竞争晋升体系,努力让非 在编教职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3.3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

  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对提髙非在编教职工的归属感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将非在编 教职工纳入工会会员范围,不断探索提升经济待遇的途径, 提高非在编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关注他们多方 面、多层次的需要,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和支撑条 件。一是扩大工会入会范围。积极吸收非在编教职工加入工 会组织,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非在编教职工的 医疗健康、心理状况,让他们享有应得的福利和待遇,提升 幸福感。二是探索提升经济待遇。在同工同酬的基本原则 下,积极探索提升非在编教职工薪酬水平的途径,合理设置 各类非在编教职工的薪酬,让每个人、每个岗位的发展都与 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增强非在编教职工在学校工作 的荣誉感。三是鼓励参与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积极引导非在编教职工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和吸 收非在编教职工代表参加教代会、工代会参政议政,对学校 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