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方法创新

发布时间:2018-08-11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正 在全面展开,而“互联网+”的时代环境给当前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m。本文旨在找到信息时代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鸣点,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 “互联网+ ”的模式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的实现,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国家对 高校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也是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 要求。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便捷化和快速化也为高 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构筑的传播途径和教育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将能更高效、更顺利地实现 最终目标。

  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面临的挑战

  高校不仅是信息化浪潮的最初体验者和推动者,更是 引导大学生人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前沿 阵地[2]。然而,在信息爆发式增长的当下,高校大学生普遍存 在缺少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缺少对中国共产党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等严重问题。而在“互联 网+”时代中网络媒体的兴起,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1.1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教育难度

  与以往的高校大学生不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极 大地改变了现代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媒介环境'网络所带来 的信息广泛传播,一方面拥有其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另 —方面,却极易发生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滋生。高校大学 生群体的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都还未完全成熟,其对信息 的判断力还较弱,短时间内大量的、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充 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极易让他们失去对马克思主 义的信仰,更无形中增加了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难度。此外,西方反华势力常会利用网络传播反华思 想,并大肆兜售其所谓的西方社会的民主自由,这将严重影 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常树立,造成价值观的扭曲或混乱, 降低其国家责任感和自豪感等等。同时,网络负面信息的传 递,也会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整体价值观趋向功利化、自私 化。因此,过多地接触网络负面信息,会让大学生群体呈现 出对社会价值共识的缺乏,并进一步导致信任危机和道德 缺失,以至于对整个国家的健康发展都非常不利。

  1.2互联网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以致网络文化不断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力,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态度或是意见观点。这种控制力度越强,就越人们的思想、态度或是意见观点。这种控制力度越强,就越 有思想被侵蚀、被固化的危险,因此,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 会对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产生极大阻力。

  1.3互联网的交互性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

  当前高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一般还 是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即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教 室,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显然这种单一而僵化的 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加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趣,教学效 果自然不高。与这种单调的课堂学习相比,依附于互联网而 产生的教育方式,不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以其优 异的交互性,形成了教学形式上的一场革命。这种线上学习 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是线下教育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育面临的机遇

  2.1 “互联网+”为高校教育开辟新方式

  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 已经达到50%以上,其中,大多数新媒体用户为大学生,并 且数量在逐年增加。互联网的全天候、便捷高效的多媒体互 动方式,以其特有的灵活多样、反应及时等优势,对我国大 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或交流方式产生越来越大 的影响。并且,这种高效便捷的多媒体模式可以为高校的价 值观教育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利用互联网的线上学习模式, 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课程学习,更能更为 自主地添加并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此 外,互联网所具备的另一些功能,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优势,可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 导的同时,还能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形成一个更快捷、 开放、透明的教学模式。

  2.2 “互联网+”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践性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的授课老师仅能和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授课交流,这种交流 状态是十分不平等的,即一方进行灌输,另一方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式明显很不适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 教学,不仅相关内涵无法完整地传递给学生,更难以得到学 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的反馈,容易让学生和课程教育之 间产生隔阂。然而,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通过匿 名等方式消除师生交流之间的心理障碍,拉近之间的距离。 通过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学生们更能放心大 胆地发问并讲述心中的疑惑,而教师也可以更为及时地了 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并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 教育引导。同时,互联网因其特有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学 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让他们接触更多鲜活的案例研究,并能够结合实际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内涵的理解。

  3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互联网+”课程

  目前来说,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教育一般都放在思想理论课程里,这些理论课程是大学生 群体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要渠道。与传统的 课堂教学不同,网络课程打破了授课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限制,充分地发挥了网络课程所特有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 互联网+课程模式的内容上,应当注意其与传统课程的差 异性,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最好采用创新的课程结 构,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例如,可以从真实生动 的案例入手,在抓住学生眼球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学内容更 加深入且具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程的关注。

  3.2 “互联网+”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先后推出传统 的课堂教学和线上互动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 教学模式。这些网络课程的开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主要手 段、方法,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系统理论学习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总体来说,互联网+教学模式还处在 初级发展阶段,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例 如,除了重视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和便捷性以外,还需加强课 程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入挖掘,并将其优 秀的特质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能够 在理性的理解上又增加感性的认识。此外,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对线下教学内容的补充十分必要, 这种“无缝衔接”式的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群体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理论髙度。

  3.3 “互联网+”学习

  除了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改变的还有大学 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的学习模式叱打破空 间和时间的局限,网络学习让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学 习成为可能,更能摆脱固定的学习顺序,让学生们能够按照 自身兴趣来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以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 丰富性。此外,互联网+学习模式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增加 了学习的共享性,在完成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将学习 笔记或是学习感想记录到网络上,这种共享式的学习方法 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传播。

  3.4 “互联网+”互动

  正如之前提到的,互联网与课程教育相结合的最大特 点是它的双向互动性。因此,教育网站和互动平台的建立, 将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 等等,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形象,还可以在一些交流网络平台上, 如微博、博客、论坛等,进一步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此 外,在互动模式上也并不只限于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可以体 现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如学生通过平台可以给老师打分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效果改善教 学方法,并适当改善教学的内容,以充分适应学生的需求。

  3.5考核机制

  此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教学考核机制的改变。与传统的课堂笔试、教师评分考核方式相比, 网络化的考核方式将更为灵活多样。例如,学生可以分成实 践小组在网络上发布相应的实践调査内容,或以简报的形 式记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感受及心得,而教师也 可以依据线上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判 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应 用程度,防止死记硬背的情况出现。

  4结语

  如何能够正确处理互联网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带来的困难,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所给予高校教育的课 程、教学、学习、互动以及考核机制上的机遇与创新,是髙校 提高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关键。如果能把握住“互联网+”时代 的机遇,高校则更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准确 有效地传达给大学生群体,并推进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健康 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