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具有自己独特感受,会进行独立思考,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完全的有血有肉的学生。正基于此,我们更不可机械地将语文认为地加以割裂,而应牢牢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性质,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关系。
培训学校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简单的说,学生充分参与学习任务的活动,就是培训学校学习活动。教师在过程中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到底如何做到在培训学校学习活动中促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与共生呢?
一、创学习话题,合作共成长
片段一:
师:1909年8月,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播放课件:通车庆典)铁路竣工当天,如果有一家当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征集路名启事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
具体要求如下:
1.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本报编辑部
1909年8月
师:同学们,大家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好的路名?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你有什么建议?
师:命名的理由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小组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1.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2.写一写,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3.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还可以用其它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然后小组内推选最好的路名,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老师以“征集路名”和“新闻发布会”这两个学生活动为载体,以“路”的命名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新闻发布”阐述设计路名的理由,自然无痕地抓住“智慧路”“杰出路”与隧道掘进、“人”字型线路设计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也体验了情感,还感受了人物形象。
二、联系生活经验,创活动情境
很多文章距离我们遥远,学生学起来不禁感到枯乏、吃力。人教版五年级课文《拉萨古城》对于生长在南方的孩子们就是如此。
现在的学生对于陌生的地方总有一股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思,那么何不就此设计创新作业——“变身小导游介绍拉萨古城”。课堂伊始,教师与学生熟悉互动过程中就以“谁知道我是如何做到1分钟内寻找到今天的会议地点”为话题,调动学生以往生活经验。教师创设情境,利用三个过渡句找出作者游览古城的景点,然后绘制景区平面图,通过平面图的绘制这样一个饶有趣味性的作业任务驱动学生将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学生不仅吸收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这个生成的过程,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三、活动中亲历,激学生需要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认清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于是大量的时间指向言语实践的训练,于是就避免不了相对的乏味与机械。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在培训学校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真实的活动体验,这样的体验活动注重的是个人情感、意志的塑造,通过亲身参与、经历,对事物进行理解、建构并重新生成独到体会的领悟过程。就《拉萨古城》-课,教师设计活动环节“竞选电台主持”,给出合理建议并邀请学生上台竞选。
学生在亲历这样的培训学校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身的知识建构中去,不再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而是真正地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实践练习,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做到在课堂上进行。(下转第37页)
四、视听体验,设计情趣培训学校学习活动
视听体验在活动教学中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它能最直接地将事物呈现在学生周围。在教学课外导读课《疯羊血顶儿》中,教师利用语言录音的形式,截取黑母狼残忍杀害金蔷薇的片段,在视听体验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猜测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体验了个人情感,以及似有若无的价值观。培训学校学习活动中,学生既对文章本体性知识有所了解,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共鸣。教师在给学生们带来视听体验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在渲染的背景中激起学习者对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一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