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文化:儿童成长的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17-07-11

  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学校特色文化的创新是其内涵发展的重要源泉。南京市双塘小学“塘”文化建设历经四年的发展,从设施优化到内涵建设,在经历了师生对特色文化的认同、顺应、放大、增值之后,使得“塘”文化得以自然积淀、酝酿与发酵,从而不断丰富“塘”文化的“神塑”内涵,建构“塘”文化的“形塑”框架,体现了一所学校特色文化的创立和成长过程。

  一、种下文化的种子,为“塘”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1.“塘”文化特色建设的精神渊源。

  教育是为了育人,基于学生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性思考。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挖一块池塘,不知不觉间,池塘水草有了、鱼虾有了、两栖动物也有了……是自然的力量。所以,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是“塘”的教育隐喻,也是为学校植入的文化基因。在关注人性的前提下,生命顺应成长的自然状态,服务学生的“自然成长”,便成为“塘”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学校地处南京市老城南双塘路59号,根据地方志记载,学校周围原来有塘的,由于历史的变迁,塘已经不在了,但是“双塘”成了一个文化印迹,留存在各种地名、路名之中,并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双塘”是当地的文化印记,“塘”是双小的名字,“塘”也给双小人带来了太多的教育启示。塘是“静”的,宁静如校园,纯净如孩童;塘是“趣”的,灵动多趣,无羁无绊;塘是“和”的,汇聚梦想与憧憬,包容文化与思想;塘是“美”的,观“塘”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听“塘”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塘是“彩”的,四季轮回,多彩变幻。由此,“塘”给予双塘小学文化建设播下了精神的种子。

  2.“塘”文化特色建设的基本理念。

  南京市双塘小学创办于1932年,当时校名为铜坊苑国民简易小学,第一任校长杨震远先生就致力于推行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为现名。随着时代的转变、学校的发展,教育的理想和精神不断坚持和传承下来。“深行达远”自然成为南京市双塘小学的校训。一塘寓意“深行”,一塘名曰“达远”,即引领学生学习得更深入,促进学生到达更远的目标。其主旨是开发以“塘”文化为背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

  双塘小学一直朝着发现、保护、培养学生兴趣的教育目标前行,倾力营造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探索教育教学如何融入学生生活。基于对教育本真的理解,也基于学校历史与现实的考量,让学校成为荡漾着“自由”之波、游弋着“快乐”之鱼、涌动着“创新”之泉、闪耀着“梦想”之光的“一方池塘”成为学校的追求。有了这样教育理念,双塘小学“塘”文化办学的历程开启了,“半亩方塘”成了双塘小学的教育隐喻和办学哲学。学校以“塘”为引领,立足学校文化传统,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并在此文化体系下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突出构建富有创意的课程,包括对国家课程的创意性实施和对校本课程的创意性开发,从而让整个校园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学园、乐园、家园。

  二、发展文化的内涵,为“塘”文化注入涓涓清流

  学校文化特色,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它凝聚的是学校办学传统精华和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内容。因此,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双小“塘”文化建设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空间氛围诠释“塘”文化的意蕴。

  物质文化是环境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围绕“塘”文化,结合南京市园林式校园建设,对校园景观进行整体建构。设计校园景观,让学生乐山爱水。优化学校建筑外立面的色调,强调“柳”“莲”“草”配以“鸟”“鱼”“蛙”等特色原型,引发学生托物言情,以物感心。精心设计了学校文化景观,如半亩塘、一步林、七棵树、百静路、雅趣苑、聚和角、播美园、溢彩墙、应声坡等,让校园充满诗情画意,让学习内容在校园成“象”、成“型”。通过艺术节、科技节、阅读节、体育节等主题,加强对教室、走廊、过道等校园文化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其中。

  2.树学校精神,享“塘”文化魅力。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在学校文化传统积淀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愿景、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学校办学文化进行梳理。二是形成全员价值认同。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每一位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文化的认同。坚持和弘扬双小“塘”文化之精髓,经过时间的积淀、凝聚,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一代一代的双小人不断努力。三是提升学校行为文化。双小行为文化是通过学校“塘”文化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具体诠释,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体现。

  三、铸造文化的课程,使“塘”文化成为活水之源

  特色课程要基于“人”的发展,要充分满足人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国家意志、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多样的课程体系。学校把具有人本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个性化、综合性、校本化、生活化的“塘”文化课程作为礼物献给孩子。

  学校所在地域属金陵传统文化聚集地,老南京古风古韵保存完好。在植入秦淮文化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在“塘”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以“静·塘”“趣·塘”“和·塘”“美·塘”“彩·塘”五个方面为主题,对儿童课程创意园中的校本课程进行架构,利用学生社团、校本课程、课间活动、阳光体育等时间实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选择到自己合适的课程,使得传统技艺课程所蕴含的积极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得以彰显。

  学校把“塘”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校完善了小荷舞蹈团大、中、小团建设,新建男子街舞团;学校围绕“一套击剑操、一个击剑舞、一个击剑队、一门击剑课”,规范击剑特色项目建设;学校在车模、空模、海模、蝴蝶、喜鹊等多个项目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空模项目还成功入围南京市“星光计划”特色示范项目;作为全市唯一的品德课改基地,教师开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微课制作,并形成微课群,由《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向全市发布;学校的“快乐鱼阅读行动计划”制作颁发《课外阅读工作手册》,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机器人、3D打印、绘画、柔韧、合唱、阅读、老城南特色文化等多个项目正在逐渐成形,并在各级各类比赛展示中崭露头角。丰富的特色课程,为优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塘”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建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睦的人际关系中感受着自我成长价值,真正使学校成了师生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