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培训学校小学生来说更难。如果能把握好课改理念,根据实际,科学地指导,方法恰当,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主要做法
1.重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要有效地提高培训学校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从而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结构与重点难点和各年级数学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衔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一二三年级,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在四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会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阐述了应用题教学的内容应该采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实际问题。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设计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单一的文字叙述的题型较少,图文并茂的题型较多。这一设计符合培训学校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能较好地调动儿童的学习情趣。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能力较差,要让这些几岁的孩子能够准确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又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在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中例题的示范性,正确理解教材设计的数学活动及习题的拓展性,通过数学知识的引导和学习,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上。
2.重视读题训练。对于低年级所学的单纯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在领读和引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来理解题意。重点是指导学生读通畅,读明白,能够说出题中叙述的事情、条件和解决的问题。如,“王兰要做18只纸船,已经做好了6只,还要做多少只?”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要求学生明白:王兰做纸船,准备做18只,已经做了6只,还没做完,从而为“问题”的解决埋下伏笔。通过读题,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数量名称,即告诉我们要做的只数和已经做的只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还要做的只数”。通过指导学生读题,理清了3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构建起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从而更好地将生活中的知识数学化。又如六年级的一个习题:“长江三峡水库的总库容量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量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m3,长江三峡水库的总库容量是多少立方米?”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出“长江三峡水库容量=黄河小浪底水库容量×3”的等量关系式,再引导学生读出“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容量=长江三峡水库的容量- 260亿m3’这个等量关系式,然后再设未知数,用一个量表示另一个量,学生就不难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了。解:设黄河小浪底水库的容量为x亿立方米,则长江三峡水库的容量为3x亿立方米,得出方程为x=3x-260。
3.指导学生准确获取信息,为解决问题搭桥铺路。图文并茂的习题,指导学生读题时须掌握正确的方法,观察画面要有针对性、目标性和顺序性,切忌漫无目的。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组织和表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课中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如果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体验情景,学生就难以读懂题,更难准确解答。怎样让学生获取信息,准确理解题意呢?可以用培训学校小学生喜欢的听故事方式来指导。例如:一天,小红来到文具店里买学习用品,她走进店里一看,这里的学习用品真不少,有书包,有笔记本,有文具盒,等等。请你打开书本看一看,小红带多少钱去买学习用品呢?-50元;她准备买哪几件用品?-2件;买书包用多少钱?-18元;文具盒用多少钱?-13元;应找回多少钱?找回的意思是什么?只要指导学生真正读懂了题意,就会正确地列式解答了。
4.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准确理解;有些数学问题如只靠纯粹讲解和空洞的说教,费神又费时,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如果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就能准确地理解问题,顺利地解决问题。如这样一个习题:同学们排成一行做游戏,从前面数,小东排第4,从后面数,小东也排第4,问:做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站一站,看一看,数一数,就不会列出“4+4=8”这样的错误算式了。六年级有这样一个习题:一排彩旗共有21面,原来每两面彩旗之间的距离是4米,现在改为5米,如果第一面彩旗不需要移动,还有几面彩旗不移动?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彩旗,亲自站一站,再量一量,然后再画一画,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结合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5.指导学生通过画图准确地把握题意。由于培训学校小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有限,有的数学问题,如果只是从文字上指导阅读理解,也许他们并不容易准确把握。如果能引导他们将数学问题中的内容用简单的图示来理解,那样就简单而形象,直观而准确,学生理解得就快。如数学问题中难度较大的植树问题和行程问题,只靠阅读理解,学生可能似懂非懂,甚至会糊里糊涂,如果通过图示来理解,就能降低难度,顺利解决了。例如:在一条长3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多少根电线杆?这是一道植树问题类型的问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学生容易只以长度除以两根之间的距离而出错,二是没
6.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准确把握。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需要一个学习、巩固、内化的过程,而其中重要的是对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与辨析。因此,有必要设计相关的变式练习,加强训练,从而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后,把简单的加法应用题与乘法应用题进行练习,从而找出不同点:解决求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用乘法简便;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数学问题,一般用加法解决。在六年级有这样一个习题:要加工一批新课桌,甲单独做要10天可以完成,乙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现在甲乙一起做,中途乙休息了l天,完成任务时,甲共做了多少天?对于这类工程类题目,学生理解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另外思考这样一道题:有一段路程,甲走完全程要10小时,乙走完全程要20小时,甲从甲地先走1小时后,乙从乙地出发,相向而行,这样几小时后两人相遇?相遇后甲共走了多少时间?这样就可以将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生也理解了上一道工程问题。即把乙休息l天,看作甲多做l天,或甲提前l天动工。当然如果能指导学生将两个问题画成简单的示意图来理解,效果会更好。
二、主要原则
1.两个关注。一是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2.准确把握难易度。小学数学问题在不同年级有不同难易分层,如以上所举的题目中有的适合低年级,有的适合高年级,即使形象直观的图示法,也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实际来把握难易度。另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来把握难易度,如地市与农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就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区分。
3.多法并用。以上说的方法大多是单独从一个方面来说的,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关键在有效提高,如图示法其实是在文字阅读的基础上才有的。
总之,只要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反思,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灵活运用各种好方法,把握好数学课的“数学味”,有效地提高培训学校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不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