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法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

发布时间:2017-07-24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笔者认为,书法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增加人文积淀,提高审美情趣,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怀,从而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沉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熊秉明先生曾经提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个观点得到书法界的赞同与推崇,在书法界有很大影响。由此可见,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以书法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是可行的。

  一、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中国古代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并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外国学者,在极少接触中国文化情况下去理解诸如“知白守黑”“阴阳”等是十分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书法,理解中国一些基本的哲学观点。

  1. 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道法自然”

  中国文字起源多取自于自然界之中,古汉字中的象形字最为典型。1984年上映,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彩色动画片《三十六个字》就很形象地讲解了中国文字“道法自然”而后成文字的过程。我国古文字中有一种篆体字,笔画作鸟形,文字和鸟形融为一体。还有一种篆书笔画蜿蜒盘区,中部鼓起,首位出突,就像虫类身体,被称为“鸟虫篆”。蔡邕在《篆势》中就用龟文、龙鳞、虫蛇、波涛、鹰鸟、鸿鹄等大自然的物象比拟篆书。催瑷在《草书势》中用鸟兽、连珠、螳螂、山峰、腾蛇、波涛来比拟草书。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与颜真卿行书作品《蔡侄文稿》分别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都是因为这两幅作品都是真性情的自我流露。《兰亭序》是作者与友人雅会小酌后即兴所书,后世赞其书法“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漂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再书也比原作逊色;颜作《祭侄稿》是追祭因反抗安禄山遭杀害的从侄而书,悲愤激昂心情见于笔端。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行书作品,都是书法“道法自然”的顶峰之作。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甚至认为“世间无物非草书”。在教学书法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鉴赏书法,明白书法的“道法自然”,加深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2. 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阴阳”学说

  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观。“阴阳说”形象地体现和理解中华民族辩证哲学,并形成了对世间万物认识的特殊思维方式。书法作为中国文化重要一部分,对“阴阳”学说有较强的渗透。

  “阴阳”学说首先表现在书法笔法上。书法笔法讲究“方圆”,方则阳,圆则阴;书法笔法的“藏露”,露则为阳,藏为阴。还有“曲直”“粗细”“向背”“中侧”“快慢”等,互为阴阳。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对笔法的领会、练习、创作过程中,作者要处理好各种矛盾的关系,使阴阳互动,和谐统一,最终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例如书法中的“计白当黑”“黑处是字,白处也是字”,没有练习过书法或国画的人就难以理解,写书法不单要能理解,还要应用才能写好书法。“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生”,黑白的搭配可以讲究均匀,也可以作“疏能跑马,密不透风”,总之疏密处理要恰当而不机械,相互促进,恰到好处,达到阴阳平衡。“计白当黑”也可以说是对老子“知白守黑”的另一种理解。书法中体现“阴阳说”还有诸如“浓淡”“干湿”“奇正”“顺逆”“疏密”“巧拙”等等,十分丰富,学习书法后,对“阴阳”理解更高。

  3. 书法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

  《三字经》中句“中不偏,庸不易”,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达到中庸和谐。

  书法结字,讲究笔画长短搭配,有的字笔画长一分则嫌过,短一分则不足,即“过犹不及”。例如“三”字的楷书法,三横长短比例要协调才能体现书法美。也讲究笔画出息搭配,要“肥而不腻,瘦而不削”,否则如“墨猪”,如“死蛇挂树”。书法布局也要守中,即“行气”,楷书章法强调工整,每字风格一致,一行下来重心一致,不偏不倚。行草作品更讲究“行气”,看似整行弯曲摇摆,实则守中,如果偏离中线,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布局。学生在练习书法、创作书法的过程中,以“中庸”的思想加以渗透,以书法解释、学习中庸思想。

  二、书法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

  1. 书法碑帖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书法的学习对象是中国文字,包括中国商代甲骨文,西周钟鼎文,到秦篆、汉隶、唐楷以及行、草等多种字体,历经五千年多年。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与文学、宗教等方方面面,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这些古文字现在相当多被刊印成册,以书法碑帖的形式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在临习过程中,必须心摹手追才能达到学习效果,长时间反复的临习,对碑帖内容会不断理解、吸收,甚至记忆成诵。例如书法名篇《兰亭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多被学书法者追捧,里面的经典内容他们大多能脱口而出。

  学习书法,需要经常翻看字帖,也要经常参观展览,展览的内容大多是中国文字的经典诗词歌赋,参观者通常先观看内容和认字,然后欣赏评点作品,这一过程也是很难得的学习过程。学校举行书法评比或展览,学生为了参加活动而反复练习、书写,自然会加深对所书内容的理解。

  2. 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汉字

  学习书法,以临习中国古代法帖为上,学生以主要学习唐楷为主。唐楷是中国楷书最为成熟,成就最高的时期,碑帖十分丰富,有虞、欧、颜、柳、禇等诸大家。这些都是繁体字,繁体字更好地表达出中国汉字形声、指事、会意等的造字方法,学生临习碑帖过程中完成了对繁体字的学习,有利于其对中国古籍的阅读学习,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书法的笔画十分丰富,不像规范汉字那样只简单归结为几种笔画,比如毛笔有一种捺笔称为“反捺”,现代规范汉字都成为“点”画。由于国内推行简化汉字,在学校推行规范汉字,学生接触的都是印刷体规范汉字,认字、识字都过于规范,走入怪圈。例如,有的师生纠结于“田字”第二笔是竖折还是竖钩,“背”字的“月”第一笔是撇还是竖。还如繁体中的“後”与“后”,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规范后统一为“后”字,转化为繁体字后出现错误,这些问题在学习书法过程都会得到解决。学习书法,能让学生更好、更快、更牢地掌握中国汉字。

  3. 学习书法有利于学习其他传统文化

  中国很多传统文化都驻足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书法是一个集中体现。学生学习书法,有利于其对其他中国文化,如武术、中医、国画、国乐的理解与学习,可谓触类旁通、相得益彰。

  书法与武术有许多共同点。武术讲求以柔克刚,柔中带刚,书法的书写工具为毛笔,极柔软,却要书出“入木三分”“折钗股”“力透纸背”的笔力。书法当中讲求笔势,剑法讲求剑势。书法学习以楷书入门,武术以基本套路入门。唐代草圣张旭就是因为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创造出“变幻莫测”如“飞檐走壁”的草书。书法讲究运气,以全身之气力运到笔尖,才能“力透纸背”,武术同样要求运气,将气力运至指尖、剑尖,从而运用得灵活而沉稳有力。许多武术大家往往兼习书法,书法家也喜爱练武。唐代诗仙李白书法了得,也爱剑术。可见书法与武术之间的联系密切。

  书法和国画联系更为密切,有“书画同源”之说。首先它们的工具都是“文房四宝”,都讲求墨法的运用,即浓淡、干湿、润枯等;同样讲求线条的力度与质感。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如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充分说明了书与画的关系,树木的画法用的是书法中的篆籀笔法,竹的画法干脆叫写竹,因为都是用楷书的笔法,即“永字八法”。能学好书法,才能学好国画。国画必须要落款、题字、题诗,好的书法才能与画融为一体,增加美感。“古来善书者多善画,善画者多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可以说书法是国画的基础,习国画必习书。

  三、书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书法之美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提到“写字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旁的所没有的优点。写字有之;旁的所不能表现的,写字能表现出来。”书法有线条(点画)之美,用笔得法,点画则美,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翰不虚动,下笔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点成画,乃成其字”。因书法工具为毛笔,极软,从而可以表达出书法丰富的线条,感受到作品中点、线的快慢、疾涩、轻重、方圆、曲直、浓淡等丰富多彩的笔画形态。笔画丰富的同时,都必须要表现出书法力量之美,笔力的追求是书法作品的本质。藏锋用笔、则力沉雄,露峰用笔、则力轻快;中锋用笔、则力道劲;侧峰用笔、则力峻爽。笔力软弱,不能说是好的书法作品。学生不断学书过程中,会获得笔力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1)书法结字美。以学生练习楷书为例。楷书要求结字匀称是指结体中点画线条与空间的关系不可忽大忽小、忽疏忽密,但不是机械的绝对匀称,而是线条方向、长短、粗细等多种变化意义上结构达到的一种匀称,这种匀称的美,犹如人体的匀称美。美的结构,离不开不衡,平衡则稳定、安逸而产生美。但书法却又要寓动于静,楷书结体之美,在于平衡之中蕴含不平之势,打破平衡而达到另一种平衡,这是很高的艺术水平。例如唐代欧阳询楷书,结构均匀平稳,但暗含玄机变化,寓险绝于方正之中。

  (2)书法讲求章法,章法也很美。章法,书法谓之“布白”,是篇章布局之法。通篇讲究“计白当黑”,前后呼应、揖让有致、疏密得当、一气呵成的布局。通篇以第一个为准,其他字一以贯之。通篇若出现重复的字,则注意形态变化。如《兰亭序》中出现20个“之”字,结体各不相同、神态各异,但却非刻意所求,实乃书者自然天成。米沛书评“之字最多无一似”。完整的作品包括书法正文、落款和钤印。落款与钤印填补了作品的“空白”,使黑白相映成趣,红印对黑白,更显红光夺目,令书法作品回味无穷,整体和谐之美乃生。

  2. 书法文房用品之美

  接触书法,必须接触文房用品。古代文房用品就非常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大多制作精美,非常文雅,可赏、可用、可玩。常见的是“文房四宝”,除此之外常用的还有镇纸、印泥盒(印泥)、砚滴、笔筒、笔架、笔挂、笔洗、臂搁等等。每样文房所用材质又有不同,可以是瓷质、木质、石质、玉质、铜质、牙质等。文房用品上文化信息丰富,有雕刻、书法、绘画等。表达的内容则多为传统人物故事、图案,如“岁寒三友”“四爱图”等等。当代文房用品制作观赏性稍差,但博物馆所陈列的文房用品往往美不胜收、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例如文房重器端砚,好的端砚温润细腻如婴儿肌肤,手感沉实,因石成形或传承砚形,砚石往往雕刻图案美轮美奂,有的名人还自刻砚铭。名贵的端石还有丰富的石品,如“砚眼”“金银线”“青花”等,具有丰富的艺术性与人文性。美丽的文房用品令书者创作雅兴大发,领略美的同时更希望自己创造美。

  四、书法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1. 书法有关的故事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

  古今书法家众多,很多都是历史文化名人,其中爱国主义素材极多。例如,被称为王羲之后第二座高峰的颜真卿,书品与人品为人所推崇。他是唐代重要官员,反对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起兵抵抗安禄山叛乱,奉旨劝降叛将李希烈,呵斥其叛国行为,被李缢亡。还有抗金英雄岳飞,壮志难酬,悲愤写下“还我河山”。我们仿佛还看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伟大胸襟与崇高人格。反之,宋代蔡京书法技艺高超,近代汪精卫亦然,但他们都是汉奸,为后世所不齿,书法作品不被褒扬。

  2. 书法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情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历经几千年,由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变革而成,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结晶。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在古代都是用中国汉字,现在朝鲜、日本文字都是借鉴汉字创造出本国文字。学习书法史,会由衷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通过学习书法,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辉煌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爱国热情更加高涨。

  综上所述,书法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重要观点,有利于学生人文积淀,提高审美情趣,能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怀,从而能综合提升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在学校推行书法教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用书法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