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培训学校初中生体悟古典诗歌中的情感

发布时间:2017-08-03

  古典诗歌是初中语文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培养学生想象力、陶冶情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得知,多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难以理解字词以及其中所表达的含义,一定程度影响古诗词学习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并注重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知、情、意和行的高度统一。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情感教育策略。

  一、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切入情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遭遇和实际生活情况创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全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要介绍诗词写作背景,促使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文本,获得感悟。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背景,才能理解诗词,读懂诗词,以诗人之乐为乐,以诗人之悲为悲。

  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石壕吏》时,介绍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唐军被敌人打败,为充实兵力则四处抓青年男子,导致当地民众苦不堪言。安史之乱后杜甫被俘,返回华洲过程中亲眼看到官吏将青年男子暴力抓走从军,在愤怒情况下创作了《三吏》和《三别》。杜甫在这样的时代下看到罪恶的统治阶级和人民痛苦,所以其诗歌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情绪。此外诗词意境和风格都和诗人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多数诗人在成长中创作,在经历中创作向世人传递内心真实情感。再如,在讲解《武陵春》一课时,给学生讲解作者李清照在北宋败亡后经历了文物丢失、家亡、国破、夫死等不幸遭遇,内心郁闷不堪。之后前往金华有人邀请她游览著名风景双溪,因无心出游就写下了《武陵春》。当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写作背景后就能体会到作者幽怨、忧愁、孤独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诗歌是中华古典文化瑰宝,以爱国爱民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浩然长存民族气魄以及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华血脉中,已成为发展、凝聚、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每篇古典诗歌的载体为语言文字,涵盖不同情感信息。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规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所谓情境是建构主义教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人作为建构过程主体应借助自己的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境创设对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教学环境下运用如视频、音乐、图片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如,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课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幽静的田园图片,使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恬淡的山水风光中入景移情,进而产生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由此一来就能较快的理解陶渊明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

  三、充分发挥想象,反复品味诗歌情感。

  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相比其他题材更精美的内容,其中涵盖大量的情感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其有效融入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感情,加深对古诗词理解,从学习学会创造生活,对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想象。所谓想象即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信息构建不在眼前的直观现象,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和有目的性行为。古典诗歌也无法脱离现象,通过想象作品艺术现象进行阅读才能领悟其中的言外之意。例如教师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0多个字就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也刻画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人在萧瑟的秋天的场景,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感悟作者艺术构思,由此一来在想象中创造了全新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中展示的内容。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高度凝练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美,由此实现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古典诗歌占据大量情感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为学生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中,同时创设教学环境和发挥想象能力,加深学生情感内化,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