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8-08

  本文总结了目前大学生思考能力存在的七大问题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现状从思想、教育观念、知识认知、考核机制、教育体制和道德观念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五个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一大学生思考能力问题的现状

  第一,思维固化。指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在学习当中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性。第二,迷信权威。指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权威机构、人士的言行,无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它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在学习上表现为:从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有错误,没人敢质疑,即使认为有问题,也会认为自己的质疑是错误的或不应该质疑,更不会为此去深入探究。

  第三,思维惰性。学生不愿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通常是被动接收知识,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在学习上表现为:一切跟着老师、学校的安排走,不会主动去思考、探索;在课堂上只是听讲,没有思考;课后不会积极思考不懂的问题,或者只有教师提问、布置任务才去思考,遇到问题,通常先问别人。

  第四,有好的思考能力,但兴趣不高。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的兴趣、爱好主要在娱乐上,对他们喜欢的事情会积极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专业学习上的思考兴趣也较低。

  第五,不知如何思考。很多学生表现较好的思考积极性,但不知如何去思考,缺乏正确有效的思维途径、方式。如:学生碰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从哪方面切入,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知识,没有较清晰的思维逻辑,导致越思考越混乱。

  第六,思考缺乏深度、全面性、层次性和依据。一些同学喜欢思考,但他们的答案缺乏理论、实践依据,有的就成了“胡思乱想”。如:有的同学在实验课中提出的实验方案或想法完全脱离理论、实践,甚至相矛盾。还有同学思考能有一些理论或实践依据,但考虑不全面、深度不够。如:在分析结果时,一些同学分析很笼统,不具体,没有针对性,分析的点很少。

  第七,有思考的热情,但缺乏毅力、耐心。很多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刚开始由于好奇和新鲜感,对思考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但不断的思考,直至最终养成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一些学生由于毅力不够,思考积极性随时间增加逐渐下降。

  二大学生思考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没有独立,依赖性强

  1 对老师、学校、家长的依赖性强

  由于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生活、学习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老师、家长安排,他们都是被管理者,自己的独立选择和思考的机会或空间很少,依赖性强。即使上了大学后,经济上大多依赖家长,学习上主要需要依赖老师和学校。整体上,学生还缺少主体意识,缺乏思想上的独立意识。这是造成目前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差的原因之一。

  2 对同学、学长的依赖性强

  现在的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也越来越独立,但对待学习却存在比较严重的“跟随”思想。很多学生不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平时的学习、生活随波逐流。这其实是从依赖学校、家长、教师扩充到了依赖同学、学长上。这也是导致学生作业抄袭严重、一遇到问题就问同学等现象的原因。

  (二)对教育及学习的理解存在偏差

  1 教育、学习理念存在偏差或误解

  很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教育、学习就是老师传授书本等专业知识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接收这些知识,其实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则是培养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正是这种误解或理解的不准确导致老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知识传授,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主要精力则是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没有意识到思考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于思考的动力不足。

  2 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学校和老师仍然是主体,学习主要是靠教师和学校。他们认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都应是学校安排好的,没有真正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靠自己去寻找,学习主要是自己的事情。因此,很多学生不去思考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因而学习中显得很被动,导致思考积极性较低。

  (三)知识无活力化

  1 知识无用论

  目前教学的知识存在与实践、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有用性,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是死的、也毫无用途。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所学的知识,也会使他疏于学用结合的思考,进而增强了思考的惰性。

  2 知识面窄、不扎实

  由于教学及学生自身兴趣等原因,某些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理解不透彻,知识面较窄,它使得学生机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不善于相互联系、融会贯通。这使得学生思考缺乏深度、全面性、层次性和依据。

  (四)考核机制和评价依据不重视思考能力

  1 主要考核及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大学的考核仍带有严重的应试性,考试基本上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其他考试方式,如论文、调查报告等主要是考查课中,而这些课程往往是不太受重视的课程;此外,考试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虽然有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查考勤、纪律和作业,而这些涉及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内容较少,整体考核及评价方式仍显单一。

  2 考核、评价内容偏重知识记忆

  内容基本是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判断、选择、填空题、计算题较多或分值较大,对于思考题、分析、实践性题较少,即使有一些思考题和简答题,也比较简单,缺少综合性和细致性。

  3 考核、评价标准唯一、不全面

  每个题基本上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标准本身不全面,评核时不鼓励学生的创新的答案。导致学生易形成思维固化,认为一题只有一解或一个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案。

  (五)整个教育体制、环境问题

  我国大学基本是“窄进宽出”的教育,而欧美发达国家是“宽进窄出”。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大多是完成所要求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要求低或处于忽视的角色,这也是我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欧美学生弱的原因。

  (六)传统师生道德观念

  由于传统思想的原因,大部分教师不愿受到学生的质疑,或不鼓励、不支持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来说,认为完全听从教师,做个乖学生才是“尊师”,认为老师、专家等一定比自己强,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上不敢质疑老师。这些导致学生不敢去思考、质疑,形成迷信权威。

  三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一)灌输思想、个体独立理念

  很多大学生已成年,但只是生理上的“成年”并不是思想上的“成年”,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还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意识还较弱。因此,我们的教师、学校应给学生灌输思想上成年的理念,帮助学生尽早的形成思想独立性,并教导学生如何培养思想的独立性。

  (二)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的教育观念应做以下改变:(1)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思考和创新为主。(2)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教师要有较强烈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贯穿于教学中。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知识,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如:潜科学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和多角度教学法等。

  (四)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思考需要有充分的依据、理由,这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宽阔的视野。离开实际、理论及前人成果,思考就变成了“幻想”和“瞎想”。因此大学生应尽量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出问题,此外更多注重其他知识、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丰富知识结构。

  (五)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及标准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和目的性很强,而考核、评价成绩对学生的学习导向起到非常关键甚至决定的作用。目前的考核、评价不太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作一些改革:

  1 增加其他考核评价方式的比重

  主要是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其中在平时考核中增加能考核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答辩、课程论文等。

  2 考核、评价内容中增加思考、分析型内容比重

  目前考核、评价内容中对于思考题、分析、实践性题较少,为此我们可在试题中增加思考、分析等考查学生思考能力题型的数量和分值,降低知识记忆型题的比重,或者设计灵活的题型,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并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水平的题。

  3 考核、评价标准以答案有理有据为主要评判标准

  在评核标准上,不要设定唯一答案,并对学生的新的有理由的答案给予成绩上的鼓励,让学生认识到答案不是只有一个,认识到只有肯思考,只要有理由都算是正确答案,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会解放、拓展学生是思维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