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培训学校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09

  日本培训学校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从20世纪末至今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实践的过程,通过两次定义的修订,确立了职业自立与社会自立的发展目标。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及学习指导要领的相继修订,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四领域八能力基本目标框架”结合全体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能力的发展。

  在职业生涯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已经有许多国家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终身化,即不仅高等教育需要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学校中小学生也亟需体系化、制度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如何与基础教育有效结合并发挥其在就业准备、终身学习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考察其政策展开、目标框架等,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世纪之交,由于经济全球化与少子高龄化的影响,日本社会与产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雇佣多样化,青少年的思想与意识也随之改变,日本培训学校中小学原有的从职业指导发展而来的进路指导己难以应对毕业生早期离职率高与不就业等诸多问题,职业生涯教育应运而生。由于日本大学全员入学时代的到来,需要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教育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意愿、确立学习习惯,培养勤劳观与职业观,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改善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的接续问题》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职业生涯教育。004年被称为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元年。

  一、定义变化及其背景分析

  为了改善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间的过渡问题,199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改善初等、中等与高等教育的接续问题》中首次提出要从小学到大学阶段展开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在这次会议中,文部科学省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为:掌握就业相关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形成清晰明了的勤劳观与职业观,能够理解自己的个性,培养自主选择进路的能力与态度的教育。其中“形成清晰明了的勤劳观与职业观”这一点正是针对日本非正式雇用、早期离职率居高不下等劳动雇佣及年轻人的职业发展现状而提出的。

  由于会议中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说明过于简单,中央教育审议会展开了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政策研究,试图将定义进一步精细化,从而确定教学实践的方向。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在《关于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综合调查研究协作会议》报告中第一次修订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各具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形成合适的职业生涯路径,培养所必须的意欲、态度与能力的教育。简言之,即培养学生每个人的勤劳观与职业观的教育。

  文部科学省认为基础教育应更加重视学力、丰富的内心、健康体魄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生存自立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推行职业生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定义的修订是主动适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少子高龄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产业经济构造的变化,雇佣多样化和流动化的进一步发展,终身雇佣逐渐减少,早期离职率进一步加剧,非正式雇佣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年轻人社会自立能力弱化,不能自主建立人际关系,无法选择进路的年轻人不断增加,作为社会人、职业人的素质及素养极度缺乏,没有成熟的勤劳观与职业观,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做决定,在没有自我肯定与自信的情况下对未来也不抱希望,进路意识与目的意识薄弱,难以抉择的最终结果是先升学再说,像这样虽然生理上成长了但心理没有成长的倾向逐渐增多。

  在此背景下,日本文部科学省认为应该增加学生在少年时期的生活体验,创造与不同年龄层之间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接触使其了解并思考成熟社会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逐渐对自己、他人及周围环境产生关心与兴趣,确立自己的勤劳观与职业观,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

  201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显示,15-24岁的年轻人完全失业率已经达到9.1%,非正规雇佣的比例甚至达到了32%,日本年轻人依旧未能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随后在《今后学校中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存在》中第二次修订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为了使每个人实现社会自立与职业自立,通过培养必要的能力与态度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文部科学省认为职业生涯教育不是通过特定的活动或指导方法来进行,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来促进每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自立、职业自立,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又能实现自己所想要的生存方式。

  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定义的两次修订,可以从中发现日本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随着社会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发展逐渐成熟化:从培养勤劳观、职业知识与技能转变成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态度与能力,最后变成实现社会自立与职业自立、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职业生涯教育。

  二、确立职业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199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首次提出职业生涯教育并对其定义后,2000年文部科学省发布的文教政策中第2部第2章第4节提出: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观与勤劳观,自主选择进路,初中和高中要实施职业体验与实习活动,在各都道府县积极推进职业生涯体验等进路指导改善事业。2003年6月由文部科学省大臣、厚生劳动省大臣、经济产业省大臣及经济财政政策相关负责人联合召开了“年轻人自立·挑战计划”会议,提出“年轻人自立挑战计划”,目的是加强教育、雇佣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合作,将职业生涯教育的推进作为该计划的重要支柱,着重提出其重要性。2005年2月文部科学省大臣提出修改学习指导要领的请求并获准通过。同年,经济产业省提出“活用地域·社会力量型职业生涯教育”三年实施计划,培养职业生涯教育协调员。截止2007年,包括4万名学生的300所培训学校中小学接受了职业生涯教育协调员的教育援助。

  2006年12月日本修改了教育基本法,提出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职业与生活的关联,重视勤劳观与自主自律精神,主动参与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2007年6月学校教育法修改时也提出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与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勤劳观的态度及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未来进路的能力。同时还提出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衣食住行、信息、产业等方面的基础技能与基本理解。

  2008年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设置了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特别部门来进一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该部门接受并审议了文部科学省大臣关于“今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的现状”的咨询,并于2010年发表了题为《关于今后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教育的现状》的报告。报告提出,为了应对社会变化,必须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来改善各科教学,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勤劳观与职业观,促进学生社会自立、职业自立的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重点强调了要通过社会科、特别活动及综合学习时间等来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与未来及就业相关的体验活动。同年制定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要活用地方人力与社会力量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教育基本法中教育理念的修订,2009年3月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新的幼、小、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明确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地位。新要领中明确提出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地方共有三处:第一处是在第3章道德第1节提出要加深学生对自己生存方式的思考;第二处是第5章综合学习时间第1节提出通过综合学习与探究,形成自主思考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处是第6章特别活动第1节提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培养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同年,文部科学省还提出要充实小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指导内容,包括职业体验的事前事后指导、各教学科目之间的关联性等,并制作指导资料发放到全国所有小学进行学习。

  日本培训学校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推进过程中,不仅文部科学省积极参与,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等都非常重视,均提出相应的推进或支援措施,也就是说仅靠文部科学省的政策,依靠学校与老师的力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是难以保证其达到预期效果的。职业生涯教育的产生原本仅为了解决年轻人早期离职率高与不就业问题,而众多部门的参与从侧面反映,职业生涯教育与经济发展、劳动力保障、产业发展等也息息相关。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法律相应更新,尤其是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以及学习指导要领的相继修订,从教学层面明确了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框架与各学科的结合,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生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推动职业生涯教育顺利实施。

  三、四领域八能力目标框架

  文部科学省正式提出职业生涯教育之前,委托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关于职业教育与进路指导的基础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开发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发展的进路指导结构化模型。在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中,日本发现美国从小学到大学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发展的目标框架非常值得借鉴。文部科学省召集了来自培训学校中小学、高校、企业等各方代表,一边参照国外的发展模型,一边讨论日本社会现状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形成了四领域十二能力的目标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培训学校中小学各类活动的特点对其进行整理分类,最终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四领域八能力目标框架,具体内容如下:

  (一)社交能力:理解自己及他人能力、沟通能力

  在尊重他人个性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个性,培养能够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同各种性格的人建立关系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意识到尊重他人的必要性。理解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促进自我成长的人际关系形成能力。

  (二)活用信息能力:信息收集与探索能力、职业理解能力

  能够理解学习及工作多样性的意义及作用,广泛地活用信息,培养能够选择自己未来发展及人生道路的能力。掌握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活用信息,加深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与关联。通过实际体验某种职业了解现实社会,掌握获得启发经验的能力。一边活用已经获得的经验知识,一边加深自己对社会与工作的理解。通过对社会生活与职业生活之间的关联与作用的体验,更加理解学校的作用,通过职业体验了解某种职业在社会中的必要性从而理解社会。

  (三)未来规划能力:职责把握与认知能力、计划执行能力

  怀抱希望与梦想来思考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在认清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培养向前踏步、设计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每天的生活,明白自己的作用;二是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上的作用;三是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在实践活动中做好选择的理解能力。

  (四)意志决定能力:选择能力、课题解决能力

  根据自己的意志与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培养在进行课题和解决纠纷过程中积极行动的能力,在面对选择时做出最优决定的判断能力。理解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过程,充分了解自己的期望,结合现实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的决定。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能够直面困难,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四领域八能力目标框架的开发,原本是希望各学校以此为参考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虽然四领域八能力有具体的事例,但学校却局限于事例开展教学;将四领域八能力的内容理解为职业生涯教育要求的所有能力,在实践中照搬能力目标的名称,难以变通;学校普遍认为四领域八能力没有突出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等。围绕四领域八能力所产生的问题,各方也展开了讨论,出现了许多相似性很高的能力论。如内阁府提出“人间力”,经济产业省提出“社会人基础能力”,厚生劳动省提出“就业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上,201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在第二次修订职业生涯教育定义时,经过一系列分析与讨论,形成了不分领域与职业,实现社会自立与职业自立所必须的必要基础能力,称作基础通用能力。具体为以下四种:

  1.人际关系形成与社会关系形成能力

  理解各种人的思想与立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正确传达自己的想法,接受自己的立场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其他人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该能力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与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尤其是在包容多样价值观的现代社会,学会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并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参与社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变化,主动创造与构建新社会的思想也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就是学会理解他人个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等。

  2.自我理解与自我管理能力

  确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保持与社会的关联,理解现在的自己,约束自己的思考与情感,为今后的成长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该能力是针对现今年轻人自信缺乏而提出的,希望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只要去做一定能成功”的自我效能感。在思考自我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思考,学会激励自己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来说,就是学会理解自己的作用,学会积极思考,学会动机管理等。

  3.课题对应能力

  在学习与工作中发现并分析各种课题,制定适当的计划来解决问题。该能力是促使学生积极对待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周围的事情,学会积极运用信息与信息媒体。例如学会理解事物的本质,追究原因,理解消化信息、执行力等。

  4.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理解工作的意义,与自己能够发挥的立场与作用相关联,摆正工作在生活中的位置,了解各种生存方式的信息,在经过自我判断与取舍的基础上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该能力是作为社会人、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理解学习与工作的意义,对多样性的理解,未来规划与选择等。

  基础通用能力是在四领域八能力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而成,因此共同的要素非常多,基础通用能力的产生不是为了形成新的目标框架,而是为了解决围绕四领域八能力展开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形成社会自立、职业自立所需要的能力,是对四领域八能力的补充强化。

  四、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培训学校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不限定特定的活动与指导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来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对于教学一线教师来说这不是职业生涯教育特有的要求,比如道德教育也是通过全体教育活动来实施展开的。但文部科学省还是为培训学校中小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基本模式。

  根据基本模式步骤表进行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后,通过最终的评价反馈在下一个流程中相应地改善第1、5、6项的内容,从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将原本不存在于教学科目中的内容融合到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教学负担。因此为了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必须进一步钻研各学科教材,发现其中已有的职业生涯教育要素,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而不是生硬地在教学内容以外添加职业生涯教育的要素。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实施除了体现在普通的学科教学外,还可以结合特别活动,如道德、综合学习时间等来设计教学活动。

  1.普通学科与职业生涯教育

  (1)对各学科的各学习单元的指导说明进行修改,提高目的意识。将每一单元的指导说明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要素相结合,将学习目的与未来生活相关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新斟酌考虑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加深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理科和生活科的教学中学习自然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当地环境下应该如何进行日常生活。在设定学习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考察活动,锻炼学生信息收集与活用能力及判断能力,明确在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能力与态度。

  (3)活用与职业相关的人及生活方式。以教科书为基础,将与职业、工作及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提取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照片作为话题,将其生平与职业联系起来用简单易懂的话题进行解说,对学生的未来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道德科与职业生涯教育

  (1)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通过项目学习,促进学生意志决定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积极向前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的理解,认真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体会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自我效能感。

  (2)与他人相关的事情。通过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与周围人积极交流,提高人际关系形成能力。理解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性,学会发现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学会互相帮助。

  (3)与自然等崇高类事物相关的事情。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感受四季变化及其对栽培、饲养等职业的影响。

  (4)与集体和社会有关的事情。这部分内容是与职业生涯教育关联最紧密的部分。引导学生产生对某种职业的向往与喜爱,思考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生活的联系,理解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勤劳观与职业观。

  3.综合学习时间与职业生涯教育

  综合学习时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结合往往以体验活动的形式得以实现。如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帮助他人从而获得喜悦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与他人及社会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信息活用能力、意志决定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利用综合学习时间来设计职业生涯教育是相较于其他方法比较容易上手的方式,例如,通过学习为本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伟人的事迹,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现自己想做的事情,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兴趣。

  4.特别活动与职业生涯教育

  特别活动一般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展开,作为集体一员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与集体内的成员互相交流,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对集体中每个人的责任形成自己的看法与理解,通过劳动收获满足感与集体归属感。参与集体活动过程中产生意见分歧时的交流与判断等,都有利于学生意志决定能力与生存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实施

  1.小学

  小学正处于进路探索与选择的形成时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长大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工作”等一系列与未来生活方式相关的问题。在小学教育既存的教育活动中,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的内容非常多,将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具体化,重组教育实践,将各种各样的活动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最直观的接触与感受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提高学生参与课题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并进一步思考与实践直至问题解决。通过体验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促进其对社会的理解、对工作的关心,从而形成对未来自我生存方式的思考。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各种方式,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视角去重新组织学校原有的特色活动,或设计新的活动,但一定要明确体验活动对学生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能力发展的影响,而不能为了体验而体验。根据其主要影响,可以将小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活动分为两类:综合性成长活动;与职业相关的体验活动。前者是培养学生在集体中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性发展,提高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向前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社会自立。后者是引导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促进勤劳观与职业观发展。当然,即使是同一种教学活动,如果侧重点不同,则其分类也不相同。下表为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考。

  2.初中

  初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将学生所学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促进学生多方面成长。由于中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已渐趋成熟,因此在事前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小学相比,初中生教学活动的范围更加广,内容更复杂,可以结合一些有一定理解深度的内容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由于很多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在实施过程中应借助相关机构、NPO团体、职业生涯教育协调人的力量协助活动过程。此外还应该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从而获得家长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支持与帮助。具体实施内容可借鉴下表。

  3.高中

  高中处于探索社会并向社会过渡的准备期。这一时期的主题主要有:深化对自己的理解并接受自己;确立选择基准的勤劳观与职业观;制定未来规划并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体会社会现实并尝试实习等等。高中生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对自己个性的理解,通过培训学校中小学阶段的体验与见习,已经对现实世界与职业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为毕业时的进路选择做好准备。

  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场访问、见习与实习体验活动要更进一步强调作为社会人、职业人所必备的勤勉与责任感、遵守规则与礼仪等内容。通过与年纪差距较大的成年人的交流主动从他们身上学习遣词造句以及成年人该有的做事方法,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扩展,对于工作和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于就业的意义也会产生更深的理解。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思考学校所学与职业的关系,思考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如何选择,加深对职业与工作的理解。在体验活动中发现自己不曾注意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或受到的感谢获得存在感,提高进入社会的自信心。

  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具有专业性,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科目如产业社会等展开课题研究与综合学习。具体有如下八种可供参考:访问职场与研究所;开展对当地居民的职业与生活方式的调查活动;实习(专门中学);日本版专门高中双系统推进事业;招募技术熟练者在学校实施技术指导;开发学校原创商品,利用空店铺进行贩卖;利用学校开放日到上级学校参加课程;其他活动,如国际理解活动、志愿者活动、自然体验等。

  五、结语与启示

  由于宽松教育的影响,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生不仅学习能力出现了大幅下降,对待学习的热情也大大降低,日本的年轻人进入“低欲望社会”状态,即“没有欲望,没有理想,没有干劲”的三无状态,这也是职业生涯教育在日本迅速得到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原因之一,即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早稻田大学的三村隆男教授提出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本身。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是各个学校单独的实施,而是根据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来培养每个学生都必备的能力。日本希望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知识社会的变化发展。今天我们所说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为了不得不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的学生而产生的,促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以及自己的生存方式有更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不分学科和领域,在各级各类教育普及职业生涯教育。

  中央教育审议会认为从幼儿期到高等教育,实施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有以下三点意义:第一,为促进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独立自主,每个学校都可以立足在这个教育目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改善学校教学,使所有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继而促进课程教学的改善。第二,由于职业生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社会人与职业人所必须的能力与态度的教育,各个学校必须在其组织教育课题时明确这一目标,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第三,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实践,可以促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相关联,未来的理想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相关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除此之外,职业生涯教育还能够为学校存在的其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对策。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应视其为某个阶段的任务,而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日本职业生涯教育是主动适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一发展极有可能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现在或将来要走的道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通过对日本培训学校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考察,结合我国国情,可以总结借鉴以下经验:

  (一)亟需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层面意识到在培训学校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是落实到教学大纲与教学目的中,才能保障培训学校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合理地安排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内容相融合,逐渐建立起制度化、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由于我国区域差异性较大,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省市间所掌握教育资源的多寡制定适合的梯度政策。

  (二)构建灵活的社会资源整合机制

  没有体验活动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能称之为职业生涯教育。体验活动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取得社会支持,是否充分利用学校外的教育资源。因此在我国展开职业生涯教育时要让企业主等外部人员积极参与到职业生涯教育的计划制订与实施中,借助他们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活动。

  (三)开发职业生涯教育整体实施框架

  合理制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目标,根据阶段性特征为各个学段的学生制定指导计划,继而进行课程具体化实施,注意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与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互相结合。

  (四)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的特点,学生、家长、教师、外部人员都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因此教学评价体系应从各种角色出发为其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表。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从多角度了解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参考各方评价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改进。此外,由于职业生涯教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因此评价量表的内容也应该尽可能全面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