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对我国产业结构大调整来说,职业教育担负着重要任务,为产业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来说,实践性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对这个环节具有至关影响作用的是,校企如何紧密合作,使教学活动和生产活动密切融为一体。构建校企战略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合作学院,能有效解决校企合作松散的问题,教学与生产相脱离的问题,实现产教融合,双元联动,践行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校企双赢。

  一、引言

  我国正朝着“中国制造2025”的奋斗目标迈进,产业结构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在其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它能够提供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国外成功的职教模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才能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教育部和各地为此组织了上百次校企对话活动,国家和地方对校企合作政策层面的探索也在不断摸索和尝试当中。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2016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校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如何使校企建立起紧密、持续,互相依存的合作关系,以保证优质人才的输送一直是职业院校探索和实践的目标之一。本文采用战略缺口假说、产学合作、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职教和企业管理理论构建了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合作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专业为依托,与合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共建合作学院,形成校企利益捆绑体,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式多元办学模式,共同办学,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二、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平台概念界定

  (一)校企缔结联盟的内涵、特点和动因

  1.校企联盟的内涵

  校企联盟是学校和企业,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现战略利益为目标,以资源与能力共享为基础,以共同实施项目或活动为表征的相对持久的合作关系。

  2.校企联盟的特点

  (1)独立性。在联盟中,合作伙伴在共谋发展时,不会丧失各自的战略自主性,也不会放弃各自的特殊利益。(2)平等性。在战略联盟中,学校和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互相支持、共谋发展。(3)战略性。对参与其中的伙伴而言,除了借助相互合作获取一定利益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合作积累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竞争力,提升伙伴企业的竞争地位,因此合作双方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标,应立足在整体战略的高度审视双方的合作。(4)持久性。在建立联盟关系时,联盟伙伴首先要考虑各自长远的利益关系,排除短期行为,有时甚至允许联盟合作暂时微利或者不盈利。(5)互补性。联盟关系使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实现最佳互补、配置和整合,互补、整合后双方形成更大的优势,使各方具有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6)共享性。通过缔结联盟,达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如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科研开发,共同培养人才,共同使用师资力量,共享资源信息等。

  3.校企缔结联盟的动力因素

  (1)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缔结联盟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服务外包人才需求,降低费用和分担风险,培育企业文化。

  (2)学校自身发展及其职能拓展的需要

  缔结联盟可以解决资金和设备不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锻炼师资队伍,优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拓展学校职能。联盟关系如图1所示。

  (二)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内涵

  生产性实训平台指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三、构建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的主要理论依据

  (一)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

  “产学合作”理论认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虽然具有规模效应,但是由于职业院校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最重要的措施是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改革职业院校的课程形式,实践课要尽量在企业内实施,以缩小职业院校和实际的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

  (二)泰吉(Tyebjee)和奥斯兰(Osland)的战略缺口假说理论

  战略缺口假说认为,通过合作,实现战略联盟的各方企业可以在七个方面增强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1)聚集更多的技术创新资源,分摊技术创新的巨额投资和潜在风险。(2)通过联合研究与开发,企业可以相互交流在不同领域、不同产品生产及不同行业的技术知识,适应当前科技发展的融合趋势;(3)借助联合力量协调和建立新产品或生产工艺的世界统一标准;(4)通过联盟实现经营范围的多样化和经营地区的扩张,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5)以战略联盟维系或增强已有的竞争地位;(6)增强企业经营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对不确定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7)通过战略联盟互相学习彼此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

  四、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模型及核心要素解析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构建平台模型,如图2所示,在这个模型中,办学载体是基石,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环节形成闭合式良性循环,五个方面推动校企双方实现共同目标。

  (一)办学载体:校企一体化、契约化

  该模型的载体是校企联合办学形成的共同体,合作企业主要选择规模企业,便于学生掌握全面技能,学习核心技术。其支撑要素人、财、物由校企双方按照其资源条件共同投入,双方缔结联盟的纽带主要是专业或者项目。这种校企共同体主要按照理事会或董事会架构进行管理,通过具有吸引力的产权、股份等合作方式,实行特殊管理政策,按照“投入主体双元,运行管理互动,合作目标共赢”的模式开展办学活动。其核心要素是产权、契约。主要特点是校企一体化、契约化。

  (二)计划:针对性、适用性

  模型中的计划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制。该方案中培养的人才是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订制的人才。在编制的时候,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开设和教学组织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具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点,因此该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和适用性非常强。

  (三)实施:灵活、应变

  1.人才培养模式

  因校企共同体实行双主体办学,其中,企业方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联盟企业经营的性质种类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二是企业全程参与办学,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在企业完成,使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特点。

  2.课程教学

  一般教学组织中,由于学校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和较长可以预期的时间,因此课程教学中,偏重于知识体系完整,讲究知识和能力的层级递进。但在这个模型中,由于企业工期限制,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不匹配,导致有些课程无法在课堂上系统完成。这就必须将课程解构,把生产链上的适合教学的内容抽出来,将课程模块化、碎片化,以培养学生的单项能力,积木式实行课程教学,逐渐积累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灵活应变地组织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可以运用模拟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互动空间教学等。

  3.实践性教学

  一般教学活动中,实践性教学往往是最不好实现的环节,所以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技能无法达到企业的用工要求。该平台在这个方面至少有四个优势:(1)联盟企业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教学的生产项目,满足实训教学要求;(2)全部实训性教学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又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创造了经济效益;(3)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在产权、投入和管理上实现一体化,经费投入足,设备先进,功能齐全;(4)实践性教学由企业派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全面指导授课。

  4.师资

  在这个平台上,能顺利形成校企共建的双师教学团队,学校教师主要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服务作为锻炼和提高实践技能的渠道,企业技术骨干则通过学校的培训树立职教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双向流动,互兼互聘,互培互育,实现双主体育人。通过这个平台,还可以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由于是在企业完成实践性课程,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能更好地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弟子技术和技能,而这些弟子同时也能从学校学到理论和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拓展能力。

  5.教学资源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发适合教学需要的培训包,将双方积累多年的技术资料、生产流程、工艺工法以及教学经验开发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6.考试

  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实践性教学主要由企业指导老师考核,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以考核学生作品为主。

  7.就业与招生

  践行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进校即就业,招生与就业完全贯通,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招生一般由校方完成,企业根据用工计划,择优安排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

  (四)检查:动态、可控

  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看教学效果如何,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企业要求,因此,检查者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同制订一套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或标准,共同实行教学督导和监控,通过检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这种检查是动态的、可控的。

  (五)改进:实时、科学

  调整改进是合作办学者对检查的信息进行实时诊断、分析,获取科学决策依据和改进信号,以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组织实施,建立激励引导机制,最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合理状态。

  (六)共同目标:战略性、互补性

  校企共赢是学校和企业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双方的共同愿景和期盼。学校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企业则追求经济利益的极大化。

  五、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合作学院

  (一)合作学院的内涵

  是指职业学院借力良好的行业发展形势,与已有较好合作基础的企业以专业建设为纽带,通过具有吸引力的产权、股份等合作方式,实行人、财、物特殊管理政策,从而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企业利润最大化“双赢”目标的校企共同体。

  (二)合作学院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合作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双方形成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无论是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还是科研服务,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形成五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如图3)。

  1.投入主体双元。合作学院的经费双方共同投入,相互合作的业务往来和合作项目采用分列核算、承包经营的形式,采取财务分开、分体承包的方式。

  2.管理主体双元。合作学院的院长由企业具有丰富现场技术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总经理担任,执行院长由学校具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主任担任,其他管理人员由双方派员组成。任职的管理人员属于企业管理模式,不设行政编制,员工的工资待遇、奖励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聘等事宜按《合作学院章程》和相关制度执行。

  3.教育主体双元。企业办学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缺“双师”,合作学院建立“一人双岗”动态培养的交流机制,所有的教师都能上讲台、下现场、进研究所。

  (三)践行现代学徒制,双线双身份培养学生

  企业认为,要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就必须亲自参与培养,因此,培养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合作学院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徒培养模式,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

  采取两条线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条线是校企双方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条线是单独由企业进行培养,主要是通过签订师徒协议。在校期间,由企业全程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六、校企联盟型生产性实训平台运行保障机制

  (一)政策保障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将“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以“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的治理机构”;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

  (二)经费保障

  校企共同体对合作办学经费实施统一管理,制订管理办法,明确各方投入和使用范围及权限。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三部分:(1)政府投入的促进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或者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专项资金;(2)企业投入的办学资金,包括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科研启动经费等;(3)学校投入的教学资金,包括教学运行成本、人员工资等。

  (三)制度保障

  校企共同制定合作办学系列制度。(1)建立办学体制机制,组建办学机构,形成管理团队,规范办学行为,确定办学章程与联盟协议,明确各方责、权、利;(2)建立教学运行与监控机制,制定并完善一套适应企业生产并满足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3)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包括联络沟通机制和会议制度;(4)建立单项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在技术服务和共同科研方面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