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作为培训学校财经类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为学生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应对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虑到职业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适度、够用”的特点,结合财经类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结构重构,从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三个角度来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做理性的消费者、理性的生产者、合格的管理者。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每一个经济的参与者为了更好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都应了解基本运行规律,这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或自学经济学类相关课程来实现。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学类相关课程,其中也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但是由于经济学基础理论存在一定的理论性以及培训学校院校在设计相关课程体系时参考本科院校研究型的课程设计等诸多原因,导致培训学校院校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针对这个现象,很多学者及一线教师都在研究探索改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笔者在结合十余年培训学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建立财经类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体系,改革目前培训学校经济学课程设计,遵循“适度、能用”的职业教育准则,重新构建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经济学课程标准,以实现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了解、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动力。
一、培训学校经济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我们所说的经济学通常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围绕市场经济历经两百余年所积累、发展的学科。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分析自己所拥有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如何把自己有限的资源通过选择来发挥更大的效率。结合中国国情及职业教育培养的要求,张运(2014)提出,要从生活上理性的消费者和工作上的理性人两个角度来进行课程设计,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经济学基础知识来看,两个角度不足以包含所有重要的知识点,再增加一个经济管理方面的角度更加全面些。综合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课程应培养学生能够独立以经济学思维思考,在消费者、生产者、经济管理者等不同角色、岗位上都能运用部分所学知识。
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围绕三条主线设计:一是学会做理性的消费者,能够明确自己所拥有的稀缺收入资源和消费活动产生的收益,能够按照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合理配置选择,以获得最大收益,获得最优的生活质量;二是学会做理性的生产者,不论是创业或是在一般工作岗位上,在面临选择时都能深入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条件,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达到最好的工作效果;三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了解经济政策出台的目的、手段,学会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总体及个人造成的影响。
从课程内容设置上来看,由于大部分培训学校院校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等逻辑性要求较高的科目存在一定抵触心理,一看到数学公式即失去学习兴趣。实际上,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方法建立、分析模型,主要还是出于研究更深层次经济现象的目的,对于培训学校院校的学生来说,首要任务是职业教育,是就业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对理论研究的要求较低。所以在内容选取上,以结合实际经济生活的现象为引入,以基本经济理论为分析工具,减少绝大多数数学公式,仅保留部分必要的数学说明,且不做深入分析探讨。
二、基于财经类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
虽然经济学课程有一个共性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不同的岗位对职业素养和能力上还是会有稍不同的要求。本文就结合财经类岗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典型任务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归纳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一)财经类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分析
通过对财经类培训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结合毕业生就业现状,培训学校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岗位群:文员客服、财会、物流、销售等。从岗位工作内容来看,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各有侧重,如表1所示。
另外,部分财经类工作岗位如会计、证券等,有持证上岗的要求,从业者需要通过权威管理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从目前考试的改革情况来看,对参考者知识点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考试的权威性也在不断提高。组织大部分学生通过从业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这也是当前培训学校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鉴于此,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也需要考虑从业考试对经济学知识点的涉及。
(二)财经类工作岗位的行动领域归纳
综合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关从业资格考试要求,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对财经类工作岗位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如表2所示,财经类工作岗位主要从职业道德、语言表达、形象气质、专业知识等四个方面来成长发展。首先,由于财经类岗位经常会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特点,对从业者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较高。其次,财经类岗位与企业或部门以外的人员接触较多,对形象气质方面也有较高要求。再次,在财会、物流以及销售岗位群中的证券、理财等岗位中,还要求有相应专业知识。最后,在文员客服、销售等岗位中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
(三)财经类工作岗位的学习领域转换
根据行动领域来看,在培训学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主要有职业道德、语言表达、形象气质和专业知识这四个方面。将这四个行动领域转换到学习领域,要在职业道德、普通话及英语学习、口头及书面表达、外表形象气质以及各专业课程来实现。
(四)财经类工作岗位的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结合经济学课程内容来看,由于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规律,经济学课程可以围绕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两个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为了加深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门课程应设计不少于三个学习情境。从财经类毕业生的社会和就业岗位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每个层次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拥有的资源和使用效率问题。
消费者的角色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要扮演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较易理解。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毕竟只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创业,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譬如关于成本的相关概念为后续成本核算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比消费者更进一步。经济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需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通常需要一些工作时间才能有足够积累,所以对在校生来说会感觉距离较远,学习理解难度较高。
下面围绕资源和使用效率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叙述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1.导论与供求定理
在导论部分,要了解经济学发展史,初步了解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理解经济体制、价格机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原理做准备。
供求定理是研究市场运行过程中需求和供给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要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基本含义,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尤其是结合经济现象分析对相关市场供求的影响。
2.消费者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要素收入、效用的基本概念,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分析方法,收入分配的衡量标准等,通过两个模块来实现。
第一个模块消费者的资源即收入,这通常是相对稀缺的。要了解收入的来源,结合要素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自身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明确家庭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注重收入的合法性。第二个模块资源的使用效率主要了解效用最大化的问题,从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角度尽量少理论、少数学公式介绍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让学习者掌握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思路,并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这些学习内容基本融合了原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和分配论的知识内容。
3.生产者
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明晰生产要素、成本、利润等基本概念,对产量与要素投入关系的规律、成本的变化趋势、利润最大化的形成以及不同市场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有一定了解。
生产者对于学习者来说稍显困难,因为在校生从没有过相关生活经历,如果再遵循传统公式加图形的分析方法,对培训学校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的学习障碍,降低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在内容编排设计上,要尽量少数理分析,多与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财经岗位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量、最大利润。学习分析要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能理解、能应用,同时在理论上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空间。围绕着生产者的学习分析基本融合了原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的相关内容。
4.管理者
经济管理相关内容从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两个方面来叙述。微观经济管理着重对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对每一种现象导致市场失灵的因果关系以及政府应对措施进行介绍,过程中要注意引入实际案例,结合已经发生过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宏观经济运行目标、主要宏观经济政策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角度来思考经济政策出台的原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政策的影响进行一定分析。特别是其中关于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经济问题,和每个学生同样密切相关,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解析、成长。
总体来看,这四个方面的知识结构并未完全否定传统的微宏观经济学的分类方法,只是更加紧扣培训学校学生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目的,结合财经类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相关能力,对知识结构进行了一定重组,使之更贴近培训学校学生的学习实际。
三、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重组,学生在学习时对照不同角色,了解学习了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教师通过课程建设,也能逐步完善相关资料,形成精品资源共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对教师、学生、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往的经济学学习基本都是以萨缪尔森经典教材为范本,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方面,而且习惯用公式、图形等数理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虽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培训学校学生来说,学习理解起来较为吃力。采取新的知识结构后,舍弃了大部分深入的理论分析内容,但又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把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能够结合实际经济现象或生活体验加以分析,这是一项更高的挑战。而且为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师还需要了解授课专业的就业岗位以及职业能力要求等,改善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经济学课程通常是财经类专业的职业基础课程,财经类专业通常都安排在第一学期教学。刚刚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加上经济学课程偏理论的教学,部分学生习惯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学习只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主动学习,在过程中对照岗位要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结合自身社会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并加以应用。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有的教材绝大多数是遵循经典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著体系,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个篇章,没有考虑大部分培训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而且教材内容中直接取自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经典理论和案例多,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现状的少,让学生产生了距离感,觉得与生活联系不紧密。有鉴于此,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经济学课程对教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材具有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小结
以往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可能主要原因是在于教与学有所脱节,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晦涩难懂,没有用处。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来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而且是能够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的。通过课程、教材、课堂的改变,把教师课堂灌输知识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从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三个角度来学习专业知识,锻炼知识应用能力,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理性的生产者、合格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