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当下正处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替、信息化无所不在的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校培养科学实用创新性人才,将信息化教学运用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对当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方法。

  一、引言

  国家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软实力等领域发展的蒸蒸日上人们有目共睹。我国信息化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磨炼,正走向信息化的第三个阶段。计算机是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从20世纪40年代发明以来,从简到繁,从低端到高端,更新换代快速,软件、硬件系统越来越优化,程序运行越来越成熟,是现代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智能电子设备。

  掌握计算机应用,能进行数值数组逻辑运算,获取、分类、修饰、挖掘越来越多有用的数据,能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知识面,也能满足职业与现代化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计算机程序、语言深入学习的基础课程。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引入计算机课程中,在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硬件设施下,可以说是能更方便、更快捷实现的。此外,在素质教育,综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课堂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上进行创新,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目前,虽然计算机普及高校课堂,硬件设施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上仍有落后的现象。因此,虽然基础课程难度不是很大,但是教师也应在教学上给予重视,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不足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Excel、Word、Powerpoint等工具的理论性知识需要教师结合书本去讲解。大部分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较为古板,不能考虑到理论知识本身的枯燥性以及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是按部就班的,缺少相对的灵活性,没有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也没有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在气氛沉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容易疲劳,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率较低,并且容易产生厌恶感。

  (二)师生互动不多

  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上,基本是教师在灌输知识,缺少学生的讨论、提问以及教师的解答。教师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会对由理论基础向实践操作的转化产生消极影响。而在计算机实践课程上,教师不仅需在整体上对易操作错误的点进行提醒,还要在细节上对学生个体进行适当的引导,若师生互动不多,教师引导作用不能发挥出来,学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就不会融会贯通了。

  (三)对上机实践不重视

  一切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留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不长,对学生实践操作要求也不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不感兴趣,易产生枯燥感,而对上机实践不重视,会直接影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更丰富多样。“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将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的技术。”信息化能使人们学习、工作、决策等行为更高效。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正常情况下,与国家信息化的深入呈正相关。其运用面广,覆盖领域大,比如有物流信息化、医疗信息化、金融信息化以及教学信息化等。由其渗透性可见现代生活中信息化作用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时代信息化潮流,在高校良好学习环境下,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接触、了解、深入信息技术学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运用信息技术与资源,将信息化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在信息化环境的熏陶下,提高信息技术技能、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对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有帮助,亦有助于满足他们日后职业技能的需要,培养他们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一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引导、监督学生去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时间;第二是在良好硬件设施与教师资源下,提供学生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去学习的平台;第三是教师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带有目的性、研究性地去教学,让学生对教学主线进行探索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是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合作完成课程探索与作业;第五是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作业任务作出及时评价。

  所以,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策略、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任务方式上有所区别。信息化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并且在任务方式上更多以分组合作模式来完成。

  此外,在教学设计上,信息化教学更多地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进行教学活动策划及课件制作。

  (三)信息化教学的工具运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点通常以课件以及教师操作来展示。由此,从传统模式的黑板粉笔书写到PPT幻灯片制作的形式来展现课堂内容,到现在可以运用工具如Latex、Dreamweaver和Flash等来制作课件,将知识点更清晰地展示出来,展现工具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寻找相关的高质量教学视频,同样可以辅助课堂的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开源学习管理系统,比如Moodel、Sakai和Claroline等。这些开源学习管理系统有使教学更加模块化、方便课程管理、虚拟学习环境、拥有学习资料库,能进行远程学习以及方便学生作业提交和师生互动等优势。

  在课后学习交流方面,教师可以建立交互网站,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中释放出来,方便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相学习以及进行学习资源上的分享,有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面与操作经验的积累。

  利用信息化多媒体工具,美化简洁展示课程内容,在给学生教授知识方面提升一个层次;教师引导、监督学生学习,增加师生互动,为学生理解吸收课程知识提供保障;利用相互学习、分享的平台,让学生发展个性。

  (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指导

  计算机等工具的应用,由理论到实践,需要一定的磨合过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更注重实践操作教学而不是理论教学,应更注重个体的差异,而不应把整体教学作为全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时,应在学生的上机操作方面做好落实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对于课后的作业任务,教师可进行作业小组成员分组,有利于学生之间在共同合作与探索的过程中相互请教与学习。关于小组作业评讲,由于各小组计算机操作上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所以更优势的策略是,教师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争取一定的时间,对每组成员的作业分别进行讲解,因人而异或者因组而异地做好实践指导。

  (五)信息化教学的课外延伸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更方便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学习与计算机辅助训练。计算机辅助学习与训练,应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数据库等,除了在课堂上向教师学习以外,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学有余力之时,多去了解、学习课外的计算机知识,拓宽信息面,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

  此外,进行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向课外延伸,简单介绍有一定专业性与技术性的软件工具,比如Matlab矩阵实验室有用于建模,Python有用于数据挖掘,SPSS有用于数据统计等,增添计算机基础课堂内容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动力。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需要掌握数据处理技术的人才,如在办公工具方面,Excel关键词热度居高不下,运用Word文字编辑也是很基础的办公技能,可见,学好Excel与Word等工具的运用,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此,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上,拥有更优秀的备课、利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与开展尽职尽责的教学管理,能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更多优秀技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