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图形创意教学

发布时间:2017-08-19

  图形创意课程引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该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灵感起着重要作用。从视觉设计到空间设计,乃至艺术创作,图形创意都是训练思维能力、提升创意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与手段。在今天,文化创新、文化创意成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作为设计教学基础课程的图形创意课,应该也必须随着新时代的要求,从新的角度进行新的定位与思考。

  一、重质求异的时代

  研究表明,在中等发达地区,人们在消费品的价值判断上,效率与效用的比值在下降,文化理念在价值评估中的分量在增加,个性化、异质化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尺度与标准。对于创新的人文内涵的强调,使得全球创新潮流呈现出从“工业化制造”向“艺术化创造”转变的现象。创意,提供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了产品的价值。随着经济能力、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主体的个人意识渴望得以体现,所以私人定制、个性体验成了新模式。重复、抄袭等廉价方式将无法在中高端市场存活。创新创意成为保障产品高附加值的关键。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流模式的互联网思维时代,一方面,分工更细化,专业性更强;另一方面,一专多能以及技术娴熟的复合型人才更受到重视,单一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商业模式的需求。在这个时代,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普遍,“跨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众筹、创客、共享经济等形式成为全新形态,也逐渐占据相当的比重。创新、创意、创造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中国正迎来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代。

  时代的发展对创意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门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图形创意的教学内容、方法也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与时俱进。

  二、现状与困惑

  自20世纪90年代,图形创意引入高校,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以来,在探索与研究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有效的训练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的方法和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图形创意训练的方法系统也应当与时俱进。

  这么多年来,出版的图形创意教材都有着较为稳定的教学思路与训练内容,对于开拓思维的途径与进行创意思维的方法上都有明确设计,并且也基本成为固定模式而有雷同之嫌。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出几个突出问题:(1)学生畏难情绪较明显,创意技巧的掌握情况良莠不齐;(2)学生创意能力拓展宽度、广度有限;(3)“想”和“做”明显脱节,视觉表达能力弱。究其原因,除了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有学生对艺术设计等诸多核心要素缺乏有效认知,在视觉图形的最终实现上欠缺经验。

  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不同知识点之间条块分割,连贯性、联系性被削弱,知识与技能被过分碎片化,导致学与用之间的割裂。

  三、课改思路

  (一)注重课程设置的连贯性、开放性、延续性

  图形创意课程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之外,还要提升学生的视觉图形表达能力。前者重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习惯的束缚,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后者重在训练表达能力,就是用图形符号表达创意内容,是创意思维的视觉化的能力,重点训练各种造型方法,探索材料、媒介等表现手段及其与创意目标的匹配性。这样可以突出各阶段不同的重点,又可以分散难点,在知识技能内核上连贯一致的前提下做到“螺旋式上升”,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

  在连贯性设计中,课程标准需要具体化,也需要保留一定的弹性,并得以贯彻执行,避免因为教师个人原因或其他因素导致内在脱节。注意避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消减或冲突,最大限度保证教学效果。

  创意能力直接决定学生的设计能力,由图形开始,创意能力的延伸与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结合,可以产生别具特色的创意产品,这正是当今文化创意时代的特征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创意能力将是决定专业能力高下的关键因素。

  (二)重方法、强训练、多管齐下

  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尽快提升学生的相关专业能力。

  1.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创意的过程其实是艰难的,在教学中常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一开始很感兴趣,但是只要开始独立进行创意尝试,畏难情绪就会很快产生,这种消极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进展,所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变得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多形态的图形制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玩”中体验、发现、运用创意规律,学习与训练过程更加轻松,效果也会更好。

  2.学习经典创意作品

  学习经典是不二之选,经典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规范和典范,也大大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一方面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创意做到合乎法度。通过对经典创意作品的学习,可以切实体验优秀作品的每个元素符号的处理,体会其中创意运用的巧妙之处。

  3.从模仿开始

  亦步亦趋,模仿入手是十分有效的入门之法。当然,找到可以凭借的拐杖固然是好,但甩掉拐杖独立行走才是终极目的。

  4.手绘能力训练

  快速造型能力、手绘草图能力对以后学生创意视觉化的表达至关重要。在电脑技术如此普及的今天,过度依赖电脑已经成了普遍现象,所以手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倡导学生养成速写习惯,用画笔记录生活。速写是最简单有效的造型能力训练手段。

  5.图形审美意识培养

  图形构成与视觉呈现直接关乎作品的最终品质,巧妙的构思必须有恰当的表现形式与之相匹配。从图形语言形态到作品的整体构成,视觉美感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这一点在所有优秀的视觉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

  6.生活处处是创意

  创意的产生,有时来自创意主体的思考,有时则是客观物象所启迪,由内而外,或者由外而内。符号来自物象,日常中一切物品都是符号的来源,俯拾即是。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挖掘生活的良好习惯。创意产生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诸多学科知识,单靠创意技巧本身是很难有好的创意作品产生的。

  四、来自类型学思维的启示

  图形创意是视觉符号上的创造与创新,图形经过一定形式的优化变异与隐性关联,可以达成即时性的传播目的,这就是传播的手段与智慧。尽管创意无定法,但在图形的“但生化”处理过程中,方法其实就在其中。

  类型学首先是一种认识和思考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分类学那么简单。本文所论述的类型学思维借鉴自建筑设计——“建筑类型学”。建筑历史学家柯尔孔在《设计方法和类型学》一书中指出:“类型不仅仅是分类的系统,也是创造性的过程。”

  类型学的创作过程分为“元设计”和“对象设计”两个不同层次。“元设计”是通过对历史和地域模式特征的分析与抽象进行提炼,完成类型的选择,获取类型。然后再进行类型的“场所化”,类型转换为特定环境或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形式,这就是“对象设计”。从历史形态中的“不变”中追寻对象的内在本质,探寻恒定因素,将其符号化,代入现代社会,根据特定需要,结合当下及未来,进行多样的变化、演绎,从而产生出多样而统一的现实作品。类型学辩证地解决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类型学思维方式是一种限定中的创新思维方法,而图形创意训练对自由想象的挖掘与发挥,也是遵循着特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的。在针对具体主题的命题创作上,图形创意也是一种限定性的创新。

  “广义的‘类型’是指艺术或者设计中典型的、反复出现的形象,是可以传播的传统象征和隐喻,又可以被称为‘原型’‘原素’‘母题’‘动机’……”在国际著名的创意设计大师中,冈特兰堡的土豆系列、书籍系列;埃舍尔、福田繁雄的悖理空间等等,都是一种母题的多个角度阐发;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水墨风格创意,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当下的话题上,其“中国风”的水墨语言可以说就是广义上的“类型”;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标志设计上,都是借用天圆地方的古钱币符号作为基本图形元素,再根据各个银行各自的特点与诉求进行图形的重构,这是很典型的类型学的手法。再如,鸽子图形在图形设计中已经成为象征和平的固定的“元语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造型就是以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部件斗拱为原型,进行新的诠释与转换而来。

  凡此种种,从平面到立体,从造“形”到造“物”,对原型语言的提炼、抽取与运用异曲而同工。

  类型学的设计思维是限定之中的创新,它的“新”不是颠覆性的,而更多是延续性的。从图形创意的创作过程来看,先经历感性阶段的想象与联想,然后是进行遴选、匹配的以理性为主的阶段。这种历程与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一致的。台湾著名创意人赖声川说:“作品要新颖,也要合适,也就是合适于题目本身带来的一切挑战。”“合适”是创意思维在具体应用上的核心要领,是创意成功与否的评判关键。一位名为铃木俊荣的日本禅师说:“初学者心中可能性很多,专家心中可能性很少。”千万种可能中,合目的性就只有一两种。

  类型学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潮,其思维方式也为其他设计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这种理性的、类推的、可把握的思维方法运用在不同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多成功案例。在创意运用过程中,类型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提供恰当的思维模式与操作指引,这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形创意思维对类型学的借鉴是个新的尝试,目的在于推进创意思维进一步的延伸,从图形开始,由造“形”乃至造“物”,创意的思维可以延伸至视觉设计以及其他领域,更好地服务于创意产业大时代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