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发布时间:2017-08-25

  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管理工作尤为重视,故辅导员的工作备受关注,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及措施。

  一、辅导员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教育管理者及服务者的职业能力,且其工作需具备集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然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辅导员职业定位不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队伍不专业等问题。因此,亟须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课程来改变现状。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转变成一门能承载大学生日常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课程,该课程通过课堂等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团建设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内容按照“课程化”理念加以整合,以学生为本,以辅导员工作内容为实体构建全面的课程化工作模式。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模式明确地界定了辅导员的身份,在作为管理者的同时也兼任教师的角色,这样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纠正对辅导员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操作性、监督性、反馈性等一系列问题,指导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发扬优势,补充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需求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这个规定中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规划和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指导性意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这一岗位的设置同时属于学校和院系的组成人员,在工作任务布置和工作完成效率上,一方面需要及时有效地完成校级相关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的直接工作大部分在院系完成,对院系的工作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因此,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影响因素就多,这就使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成为必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亟须增强

  大学对学生的教育有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尤为重要的部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客观上存在角色定位不准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到位、队伍不稳定且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因此,进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化,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需职业化、专业化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着流动性大、专业性差的问题,原因在于缺乏晋升机会,队伍不稳定,且对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助于树立辅导员的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有助于工作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同时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

  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措施

  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首先,需制定辅导员明确的责任范围及领导组织,使其能够准确定位。其次,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了,才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再次,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对辅导员工作的整个流程制订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以更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及专业程度。最后,建立辅导员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结合辅导员的双重角色,在教师方面和管理方面同时发展,完善职业规划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