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大学教学的自由之境

发布时间:2017-09-09

  自由精神是学术沙龙的内在需求与能动成长的引擎,是参与主体的“身体场”的相互关涉、印证与澄明;学术沙龙作为心灵交往的知识场域,彰显着参与主体的本真追求的纯粹性、多样性与深刻性,涌动着学缘共同体思维的复杂性、创造性和交融性。学术沙龙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特殊场域,就教学的目的、内容、师生关系、方法与境界而言,其终极追求在于灵魂拯救与心灵敞亮;其本真关切在于哲学反讽与纯真游戏;其主客维度在于精神交往与主体的生命释放;其创造之乐在于艺术顿悟与批判透视;其审美之境在于诗意栖居与学达性天。

  学术沙龙是彰显自由精神、探寻真理与享受人生的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模式,它对塑造“整全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学术沙龙关切此在意义的本真状态,在自由民主、不置设任何成见与规训的主体身体场中,使主体在平等的精神交往中得到张扬,失落的灵魂得以拯救;第二,哲学反讽的方法与游戏精神,使大学批判与创新精神得以产生,使真理在艺术顿悟与灵感迸发中祛魅与澄明;第三,平等交往与理解对话,透视出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关切,使参与主体在诗意栖居和思性玩味中展开与复归,呈现心灵世界的本真与敞亮,主体学达性天的目的得以呈现。

  自由精神是人的本质的内在需求。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作为一个类存在的前提,也是大学学术自由与权威博弈并获取人性关怀的基石。它使大学在追求真理与慎思价值的过程中,释放理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致力于追求真理的价值;就大学而言“这是其他一切行动要遵循的首要价值。”[1]它滥觞于人性,并以灵魂的拯救与生命的升华为旨归。在开放、平等、自由、包容的知识与精神场域之中,师生在思考、体验、批判、猜测与创造中涌动心灵的奇迹,使世界生机勃勃,生命多姿多彩。学术自由也是沙龙成为本科教学的自由之境基本前提,诚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Bok)所言[2]:

  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

  由此可见,自由精神既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诗性生活的人文土壤,凝聚着生命真善美的无穷力量。

  一、学术沙龙的终极追求:灵魂拯救与心灵敞亮

  学术沙龙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它有拯救灵魂,明澈心灵,纯正品德的本性,“人的灵魂通过意志作用,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精气的运动量,能够改变它的运动方向。”[3]。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也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4]4学术沙龙因为其自由性、游戏性、理解性与对话性,它为拂去蒙蔽信仰的尘埃、回归求真的纯朴、以及实现“整全人”的教育目的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在大学中,“教学和科研应该有更多的追求。它的目标是塑造整全的人,实现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教育。”[5]而“整全人”的权衡标准,既包括掌握科学主义范畴中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训练,还应包括人文主义范畴中的生命唤醒与人性的解放,二者不可偏废。

  然而,现代大学本科教学仍然保持着以追求客观科学知识体系为目的的教学传统,而且还不得不迎合某些功利与世俗需要的目的。人在这种外在力量的牵引中,人与客观世界被割裂,出现主客二元对立的状态。一方面,教学内容与人相异化。教学内容与人的关系沦落为物我关系,这就破坏了人与教学的原初整体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被遮蔽,人的动机、观念与信仰被世俗的尘埃沾染,人类善的品性、社会普世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被忽视,这不仅导致人的社会性的淡化,也导致精神的异化;另一方面,本科教学在标准化技术行为中,忽视生命的关切与心灵的敞亮,使教学丧失灵性、情感与审美特征,人的德性、修为、价值和与生命相关的人文知识被边缘化。更为甚者,专业知识的传递和技术的训练几乎一统天下,甚至艺术也沦为技术,尤其在音乐、舞蹈、播音主持等本科课堂中,更是唯技艺至上,分数至上。学生在漫无目的技法训练与标准化中,逐渐失去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师生缺乏交往,缺乏心灵的涌动与思想的碰撞,教学行为沦落为机械的匠人的模仿与重复,艺术品位与艺术创造的缺失必然导致陶冶功能的逃离。自己的情操都得不到陶冶,又如何美化他人的精神生活与拯救世人的灵魂?

  学术沙龙“通过对博雅而精深的智识世界的开启,全面地引领个体灵魂的上升。”[6]它凭借自由精神之力拯救缺失的灵魂,完善人的品格。第一,融入。即主体在主客二元对立状态中和解,融入被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与世界融为一体,使生命个体回复人的自然状态,彰显人的自由属性,恢复知识、智慧、道德与精神能动的生长状态。因为“教育包括提高人的价值,其意义远远超过纯粹资讯和技能上的训练,而且还扩展到人类品质的成长。”[7]而只有重视人的价值的提高才不至于灵魂失落。为此,欲拯救被客观主义知识扭曲的灵魂,敞亮其心灵,我们要在思想意识上学会融入,因为“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而被理解。”[4]5同时,要以诗的态度格物致知,以知我与知物的整体感走进教学。第二,唤醒。即是融入之后的理解、关怀与给予,它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佳方式和爱的营养。教学的重要动机是唤醒人的生命的此在价值,激发人的创造力,滋养自由的学术精神。灵魂的拯救绝非在自由精神逃离的状态下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自由的觉悟。唤醒是使主体在自由的环境中自觉自悟,主动生长。第三,同化。即以生命的自由实现程度为尺度,将智慧、道德与人格纳入“整全人”的参照系。学术沙龙可以使“人的理性力量、道德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8]蕴藏着生命主义的哲学意蕴,以自由、平等、争鸣、审美及其交互关系本身为教学目的。在这里,生命个体可以实现心灵的敞亮,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学术沙龙的本真关切:游戏精神与哲学反讽

  学术沙龙的内容是精神的、心灵的,具有非物质与非功利性。它蕴含多元主体的经验、思想、信仰与习性,并共同构成生命生长的精神土壤。其中,它秉着自然的游戏精神,自由、自在、轻松、愉快,令参与主体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杨明刚唐松林:学术沙龙:大学教学的自由之境

  哲学反讽呈现游戏主体的放松、超然、纯朴,是一种审美的艺术表达。它折射出主体间能动、真诚、创造、思辨的力量,拓展认知,提升智慧,涤荡灵魂,丰富着沙龙的内涵。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本真就是引导人们追求真知的至善世界。由于学术沙龙的展开方式是即时、此在与随机的对话与交流,其主要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质疑与反应的循环,它直击人的心灵,是存在者进行祛魅的有效方式,是通达至善世界和精神本真的重要途径。

  现实中的大学本科教学的内容,总是从生活世界及人类的关系中剥离出来,被当成研究的对象去分析、去归类,甚至去算计。“工具理性思维模式正吞噬着人类可贵的批判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的反讽精神。”[9]批判性、探索性和多元性被吞噬必然导致创造性的消弭,其结果是学术争鸣窒息,教学形式僵化,教学中游戏与玩味的品性的丧失。对此,雅斯贝尔斯强调:“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多义现象,理性阐释的单维性已显得苍白无力,反讽却能够通过去伪存真,找到真理之所在。”[4]13由于教学将真理权威化,课堂少有质疑、猜测与反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主体一元化,以教师为中心,交互主体让位于“一言堂”;权威至高无上的思想,必然导致作为交互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与超越性的消弭。就如克尔(Clark Kerr)所言:“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10]不认同教师与学生只是“多元”当中平等的“一元”的理念,“一言堂”必然导致思想的碰撞环节的缺失。此种程式化的教学,必将导致师生双方对教育本真的偏离;长此以往,不仅知识的内化无从谈起,而且遮蔽灵魂的诗化栖居和灵感的艺术顿悟的美妙意蕴。

  学术沙龙使真理成为此在主体到场的主动建构,彰显参与者的此在意义。首先,祛魅。祛魅主要是祛真理之魅,祛权力之魅。它使人从迷信真理与教师权力的迷雾中,拨云见日,复归于赤子。由此,便恢复了怀疑、否定与创新的科学精神,滋长了热爱、怜悯与责任的人文意识。可以说,学术沙龙是真理与人的本真联系起来的纽带,也是真理从抽象向现实转向的关键。“只有同此在的本真状态联系起来,存在的真理才能获得生存论存在论上的规定性。”[11]第二,倡导哲学反讽。哲学反讽是人的本真的自由释放与表达,它是生活世界的思想的生成与实践形式。在平等交往中,参与主体在反思、否定、肯定、辩驳与理解中,在追求真善美的目的中,在真诚、善意与尊重的诘难、驳斥的较量中,主体的认知、信仰与人格共生共融,生命与精神共同升华。第三,消除教学与游戏的对峙,建立游戏的态度和心境,让游戏精神在本科的课堂中拥有栖居之所。“游戏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满足游戏的精神——轻松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成功的喜悦的精神——并满足游戏者。”[12]游戏可以释放生命的主体性,游戏态度与精神可以激发出主体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激情,让主体凭借自己的兴趣与无意识,使日常工作艺术化,艺术活动工作化,并使探求本真达到愉悦化的审美境界。

  三、学术沙龙的主客融合:精神交往与主体释放

  学术沙龙的主客交往是一种非物质、非预设的精神碰撞,参与主体呈现自己的思想视域,在彼此的碰撞中激荡、内化与生成,并最终达到视域融合。“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4]12精神交往不仅是和而不同的主客融合与对话,而且还是“爱”与“斗争”的交织,“这种交往,作为爱,不是不分对象的盲目的爱,而是清醒的斗争着的爱。”[13]

  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对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精神交往,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在“现代世界里,日常生活已经不再是有着潜在主体性的丰富‘主体’;它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一个‘客体’。”[14]而本真的探寻离不开集体智慧的交织,“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共同体,他们致力于探求真理之事业。”[15]

  参加学术沙龙的师生双方,既呈现出师生的非主体状态,即均不是沙龙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双主体状态,“教育应该把学生当作主体来认识和培养,不是当作客体来认识和改造或造就。”[16]即学生和教师一样成为主体是沙龙的应然选择。“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在其中表达主体性的学习情境。”[17]135参与主体通过讨论、对话、实践与反省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与精神,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质疑,在实践中实践者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个体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18]

  由于主客双方是一种非主体的自由状态的呈现,主客维度在此在无形之中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对话中失效,“教师扮演的是看不见的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即使任何时候,他都不是一个监工头。”[17]81同时,具有融合的本质的沙龙,既是平等主体的身体场域,也是智慧、精神交融碰撞的本真场域。由于“身体既是感觉、经验、真理、美德、至善和审美等各种认知与智慧的源泉,也是积累和储存人类智慧的知识库。”[19]学生的身体与精神合一,学生的主体性贯通于身心合一与天人合一的生命本体之中,学生成为立根大地、仰望天空的灵肉合一的精灵。

  学术沙龙使大学生主体性被无限放大,潜能也将被最大化地挖掘出来,因为“教育如果能够帮助个人发挥潜能、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20]不幸的是,在传统的本科课堂中,作为主体表征的身体一直是一个被忘却的在场。身心之间、师生之间、人与课堂之间等,一直被视为二元对立的存在。教学通过对人与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把人带往一个远离自由、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地方。一方面,灵魂沉默在记忆中。学生在自由与权威的博弈中,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和被规训与形塑的对象;教师在绩效和计划的制约下,成为赶进度和主导题海战术的教书匠,心灵的自由与超越等教学的本质被遗忘。另一方面,身体沉默在灵魂中。在师生不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对话往往缺失或者流于形式。教师在“到课率”与程式化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急于给学生做出“正确”与“错误”的论判,而这种形式化与机械化的评价方式,必将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学术信心;学生在偶然性的教师提问过程中,其心灵被外在的、世俗的面具所掩盖,面子观念的驱使和加平时分的欲望,早已将真理与正义置之度外。

  因此,学术沙龙的最大优越性,在于为师生提供精神交往的场域。首先,身体在场。在感性的身体场域之中,师生将信仰、理智与天性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与内容,让人分享、欣赏与吸纳。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1]真正的教学,需要以身体意向取代意识取向,使身体与精神结合的身体,融入教学场景,显示主体的存在。因此,在教学场域,身体不仅仅指肉体,而是灵魂与肉体的同时在场,是灵肉结合的富有创造精神的生命混沌体,而“肉体是驯顺的,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22]至此,教学才充满生机,“不管是他人的身体,还是我的身体,除了体验它,即接受贯穿身体的生活事件以及与身体融合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手段认识人体。”[23]第二,把身体带给语言。“因为言说构成‘此’之在(即构成心态和领会),而此在又是在世界中存在,故作为言说着的在之中,此在早就说出它自己了。”[24]学术沙龙践行的是包含着精神实质的交流方式,不是规则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的精神交往,呈现主体内在的体验与思想的精华。第三,身体与思想交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身体力量之流与世界的相遇。在身体与思想交融中,主体的自我认同感得到确认,个性得到张扬,“人们的自我认同感通常是与人的身体和记忆联系在一起的,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是一致的。”[25]思想因为身体力量的绵延,而对世界的透析深刻、严密与系统;身体因思想丰富而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强大有力。学术沙龙没有预设的目的与程序,没有现成的思想的结论与答案,参与者怀揣着好奇心,携带着信仰、思想与道德出场,释放主体的快乐与真善美。“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的本性。”[26]因此,在交流中释放自己,是成为孔德之人的隐性动因。主体在释放与自由的状态中,德性得以完成。“如果生命能够带来善,那应该从有德性的生活中寻找善的根源。”[27]

  四、学术沙龙的创造之乐:批判透视与艺术顿悟

  就教学方法而言,学术沙龙蕴含着批判透视与艺术顿悟的生活形式,它是参与者的思想碰撞、智慧绵延与灵魂升华之所,能使人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一方面,批判透视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它在沙龙群体多角度、多元化的审问、慎思与明辨中,权威被理性重新界定,本真越来越通透,心灵越来越敞亮。因为,学术沙龙在精神交往的暗示中,可以达到“存在的无庇护状态”[28]151,激发出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创造能量,达到心灵敞亮的豁然之境。另一方面,艺术顿悟是“突然的精神感悟”[29]211,是一种直观形象思维。它使心灵融入自由澄明之境中,从内心迸发出创造的灵感。

  科学的创造需要艺术顿悟,它在忘我的“醉”与“梦”的自由境界中,无意识、直觉和奇思奔涌凸现,使思维突破常规的束缚,达成非凡的目的。学术沙龙凝聚一批有学缘关系的同道者与思考者,他们的自觉意识在深刻的思维和崇高的激情的交汇中,生成妙不可言的创造图景,也可使生命个体体验到偶然与必然、多元与多样的无尽魅力。

  我们必须警惕的是,现代大学本科课堂中,授受与记忆成为教学与学习方法的核心理念,批判透视与艺术顿悟的自由方法被遮蔽。各种“考证”与“捞金”的忙碌,似乎是通向人生幸福的金钥匙,教学失去了崇高与宽广的意味。一方面,自上而下的灌输,以及学生对知识主题选择的被动,学生的批判思维被教师的权威裹挟。他们对某一特定主题缺乏通识与博学的根基,即使有冥想与思索的主动,也是在规定的知识范畴内与计划序列里的冥思,自然难以享受虚心潜泳、切己体察的乐趣,难以感受艺术顿悟的美感;另一方面,对话场域的缺失使交往与联动逃离。传统大学本科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于形式的提问,难以呈现参与主体智慧的叠加、个性的互补和经验的共享,遑论身体场域的精神交往与自由精神。同时,知识主题容易漂移,教学内容难以内化,教学的有效性亦无从谈起。交互与顿悟的缺位使课堂教学成为一架机器,它把教学纳入被控制的程序之中,人也随之被格式化、机器化。如此教学,本真如何照亮,生命何以生长?

  学术沙龙的自由旨趣,使批判透视与艺术顿悟成为可能,使乏味的学术问题蕴涵着创造之乐。第一,批判透视需要虚心涵泳与沉潜冥想。学术沙龙使交往主体进入不受干扰的“梦”与“醉”的超现实的本真状态,使人的本性、自由意识在那里得以安放与保全。随着主体复归于自由思考,本真才在“祛魅”中得以澄明。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说:“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30]在冥想、批判、追问与反诘之中,藏而不露的生命力量奔涌而来,使生命个体不断用智慧的眼睛透视自己的灵肉,进而反思、顿悟、体认精神与灵魂的纯粹性。第二,学术沙龙还原人的直觉、感性与顿悟。参与主体的非主体性与无目的性,使人成为自然的天使,就如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Frobel)所说:“精神作为一种冲动从内部向外部发生作用,自然作为一种刺激从外部向内部发生作用。”[31]此刻,人回归到纯粹、真诚、简单与质朴状态,艺术顿悟有了无限的可能,并促成人的无意识、求知欲与创造力迸发。第三,主体在相互关涉、澄明与印证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学术沙龙成为大学教学中思想、创造与人性关怀的共享平台。自由精神的充分呈现,发现、怀疑与创造的勇气得以彰显,批判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验证。

  五、学术沙龙的审美之境:诗化栖居与学达性天

  就教学境界而言,学术沙龙是教学自由精神的完美体现,它使人进入天人合一之境,使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32]42,“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4]3教学道法自然,进入学达性天之境。一方面,学术沙龙是一种心灵澄明之境。人作为此在的生命个体,表现为绝对纯粹的精神之美,它是个体脱离世俗的、自然的、超然的本真状态,类似于老子讲的清静无为状态。“人类经验事物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个人的或主观的成分,它在本质上是属于自然的,只不过是通过人而实现出来。”[33]在学术沙龙的氛围里,人超然脱俗,心无旁骛,不拘泥于任何目的,不受任何干扰,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真理,拥有“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32]42的勇气和决心,孕育强大的“蠢蠢欲动”之创造动能,如此一来,主体性必然得到释放,学生在身体的场域中可以自由地 “去生活、去犯错、去跌到、去胜利、去从生命中再创生命!”[29]172另一方面,它是一种虚无玄妙的自然之境。虚无,既指宇宙博大深远的“无”的精神实体,也指心灵的不断“抛弃”与否定的虚无状态。即人要抛弃心中所有成见,不受任何目的的局限,使人走进无目的、无功利的“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34]的质朴本真状态。所以,心灵澄明之境与虚无玄妙的自然之境具有统一性,其本质是一种无中生有之境。在这里,非功利的自由主体与世界精神互动,使人呈现感性的精神愉悦与心灵的豁达状态。主体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潜移默化中,灵魂升华,人具有了无限性、绝对性与永恒性。

  令人担忧的是,现实的大学本科教学中,知识的客观化,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字化、表格化与图式化,已经导致人的格式化。它使人逃离自我与生存境遇,并且逃离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如此一来,审美之境自然就无法达到,格式化了主体“也就失去了人心中固有的真善美原则,就会误入歧途。”[35]

  一方面,权力与规训,紧紧地拽着学生,朝向它规定的方向,进入逻辑的、程序的、单一的、被技术建造起来的客观知识的大厦,压制着个体内在的天性、反思与创造力量,使人无法探索与欣赏自我与自然的玄妙之美。此外,迷信书本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判断力以及对德性品格的定位与思考异化,然而,“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判断力、经验、主动性和品格——这些品质都不是书本所给予的。”[36]

  另一方面,物质、回报与结果的追求,绑架人性与自由,使教育目的呈现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教学成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或媒介,本科课堂被工具理性所制约,人在那里没有家的平静,没有泥土的芳香,没有母性的温暖。生命精神消弭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目的当中;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被物利绑架;教学缺少爱与诗,甚至充满忧虑、嫉妒与恐惧,难以达到“性”与“天”的统一,如此一来教育就偏离了其拯救灵魂的本真,因为“教育则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释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37]

  大学本科教学需“用诗意开启灵性,激发创造意识,培育创造能力。”[38]而学术沙龙使教学有一种“在家的状态,”[28]311使人走进审美之境,人可以诗意地栖居。第一,沙龙组织者一般是威而不严的家长。他有一定的学术威望,可以凝聚学缘关系,形成松散而“同于道”的知识者群体,其具有一定的批判潜质与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智慧与人格的叠加与灵魂的升华,达到感性与理性交汇的生命主体的混沌状态,在闲情逸致中使生命主体实现由“营养生命”到“知觉生命”再到“理性生命”的递进与蜕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生命有三种表现形式。最低层次具有消化生长能力的营养生命,其次是具有感官知觉能力的知觉生命,最后具有理性能力的理性生命。”[39]第二,“以诚挚的面孔迎接归家的人。”[28]315沙龙是一个如家一样的知识共同体,这里只有高屋建瓴,没有居高临下;只有思想交汇的火花,没有规训说教的方式。每一个成员以纯朴的此在状态,呈现自己灵魂深处的隐密与创造,这是拯救自我与世界的最好方式。第三,给“归家者”以怡然之情。学术沙龙是精神的家园,具有内在的自由品性。在这里,学达性天的教育目的,诗意栖居的教学过程,师生可以释放性情、回归愉悦、满足心灵,“凡是出于性情所做之事,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40]使理性与感性结合,人与世界的共生共荣,让人感觉到家的温馨。

  总之,学术沙龙彰显了生命的质朴、良知、天然与本真,远离世俗功利、虚荣与浮躁,使你走向审美的自由之境,体验到灵魂的升华,潜能的释放,成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