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做育人”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之一

发布时间:2017-09-11

  一、“导做育人”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

  “导做育人”教学模式的特征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批判、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科学、技术教育在“导做育人”教学模式下,师生共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言、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科学、技术或工程将成为他们职业或职业工作需要涉及的部分。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论依据

  “导做育人”理念起源于感悟教育思想,其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感悟”中的“感”为第一性,“悟”是第二性的,“感悟”是矛盾的统一体,由“感”决定“悟”。“导做育人模式”是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行为和思维的交互过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四个环节:即课前准备一实践一评价(思辨)一迁移(创新)。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导做”是“感”(学生做,教师引导并提供支持)是核心,“育人”是“悟”,是目的,故名“导做育人”教学模式。“导做育人”是海南省徐道安特级教师工作室改造科学、技术课堂,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导做育人”强调上课前要有“课前准备”,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做”(实践),余下的时间用来评价、思辨、质疑、改进、优化、提升、创造(迁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导做育人”的“导”是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提供引导、支持,而不是“教导”。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其他学科提倡“导学”,要求教师课前写“导学案”。科学、技术教育提倡“导做”,“做”是核心,以“做”定“学”,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课前写“导做案”。“育人”是该教学模式的目标,通过“导做”的途径达到“育人”的目标。“育人”的标准是:有智慧(有道德品质、责任感),能创新(创造),有科学技术素养的多元和谐发展的人。“导做育人”教学模式是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证明

  在三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科学、技术课堂教学实施“导做育人”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兴趣的学生越学越想学。“导做育人”课堂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育人性,使其打破了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和封闭的形式,建立了开放的课堂,不再仅仅拘泥于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形式,学生在技术设计和技术实践过程中学习,实践性强。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此外,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品质的发展。

  “导做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1)尊重学生的差别,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设置不同的“项目”(学习环境和指导),以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发展。(2)在教师指导或示范下,学生主动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着问题解决,学习设计、制作、操作、探究、试验的技能。这个过程包括收集信息、聚焦和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设计调研方案(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等。这些过程都应该是在一个学习群体中,通过充分地讨论和互动来完成。(3)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流能力。(4)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主动性。(5)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形成性评价。

  “导做育人”课堂往往是基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掌握解决技术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而且“导做育人”课堂,将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超越简单的技术模仿和技术训练,学生在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使得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品质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