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语科研创新团队的学习与研究共同体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科研是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他们为主体的科研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应合并为学习与科研共同体。共同体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坚持方向一致、严守规则和互助的原则。其运行流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和总结成果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与科研任务的开展离不开驱动力、赏罚机制和提升机制的保障。

  一、概念界定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由博耶尔[1]提出。他认为,共同体中的成员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向着共同的使命而组成的一种群体。在有关教师专业学习和科研的最新研究中,建构、协作和参与等属性愈来愈被突显,因为学习在本质上不仅具有个体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即新知识获得,不仅来自于个体的学习,也来自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团队协作和组织化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自然地,有关教师的学习和科研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也就备受关注。

  目前,除学习共同体外,我们还会经常听到实践共同体、科研共同体等术语。目前学术界只是从共同愿望出发,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属性,倡导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还没有形成对学习共同体的统一界定[2]。为避免混淆,我们根据可观察、测量或可操作特征来界定学习与科研共同体:它本质上是一种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共同体,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提出发展要求,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与科研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基于笔者的专业背景及行文方便,本文仅以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共同体构成要素

  就其本质来说,共同体是一种与学习和科研有关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主体、客体两大核心要素,还包括规则和劳动分工等调节要素。共同体是一个基于专业学习、科研能力提高而聚集在一起的教师的集合,主体是参与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外语教师,他们既自主又互相依赖。

  具体来说,主体还可以细分为被助者和助人者。被助者在助人者的指导下,与助人者和其他被助者之间交流合作,以各种学习和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学习和科研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被助者个体获得进步和提升,整个团队的科研学术水平也得到提高,提高的过程就是之前的交流过程,因为这种提高并不是在学习结束后一下就出现的,而是在交流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应的,助人者也会根据共同体的学习效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被助者和满足共同体的发展要求。

  客体是指专业学习和科研提升的内容,是共同体成员根据自身的知识和学习能力等,进行主动选择和建构的对象。规则由共同体成员共同制定,以规范其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分工主要是指学习活动和科研任务的分工。

  三、共同体运转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共同体成员要有相同的学习和科研需要

  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可能价值取向千差万别,但是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有着共同的操作原则和方法。成员应在心中明晰个人和组织都看重的价值,并积极参加对这些价值的开发,并以这些价值来引导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提升。从传统的学科分类来看,外语学科一般被分为语言学、文学和教学法三个研究方向,彼此基本互不交叉。但从国内的外语类权威期刊《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语界》的情况来看,近几年的科研论文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特别广,除了外语学科内部语言学和文学、语言学和教学法、文学和教学法相结合外,还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结合特征,如语言学和心理学结合,文学和哲学结合,教育学和教学法结合,语言学和历史学、教育学结合等。很明显,外语类的科研领域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学者的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共同体成员应该都秉持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原则,精诚合作,共同推进共同体的发展,让个体和集体都受益。

  (二)成功运行的共同体离不开规则的严格实施

  规则的实施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支持。硬件支持指共同体的集体研讨频率、场合、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等客观性因素。软件支持指成员的个人品质和学识能力。硬件和软件之间相辅相成,但两者都需要共同体领导者的严格把关。硬件方面,共同体的领导者应积极协调,向领导和同事申请政策和场地,组织成员制定共同体公约和奖惩制度;软件方面,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共同体应该设置业务指导小组、学习组长、外联小组等。但以上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共同体活动规则的约束。

  (三)共同体应该强调互助性

  互助应该被设定为共同体成员的基本行为规范[3]。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提升过程中,成员间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低水平成员的成长离不开高水平成员的帮助,高水平成员的知识分享也只有在坚持互助的理念上才开展得起来。共同体的建立本来就是基于个人和组织力求自我改进的愿望的基础之上,所以共同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与合作,改善教师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

  四、共同体人员的构成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共同体是依托于科研创新团队而建立的。相应地,共同体的主体应当是科研团队中的成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团队是依赖于高校的“项目”而自发或受命组成的,有些团队是教师出于学习和研究兴趣而自发组成的,因此,共同体中的成员会由于某些原因具有流动性。可以说,共同体的边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除了这些主体成员外,共同体的成员还包括对这些教师进行指导的校内外专家以及临时的来访专家。

  理论上来说,依托科研创新团队而建立的共同体应该实行导师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课题研究的框架和路径最了解,他(们)可以充当共同体的“导师”,其余参与人员则为“学生”。当然,这种“导师”与“学生”的角色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它受学术水平、项目侧重点、研究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五、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共同体的运行是每位成员结合教学实践、专业学习和科研提升,发现问题、思考和研究问题、交流切磋的过程,离不开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共同体的运行流程

  1.确定学习与研究的问题

  问题即研究的起点。发现问题是学习和研究的开始。共同体成员在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中会遇到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每位成员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和博客等各种途径对这些问题进行浏览、发表看法。通过在网络上的初步讨论,确定现场讨论的议题,比如,如何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改进词汇教学、如何填写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书、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这些议题都来源于高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的专业学习需要。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是参与者。为了让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共同体需要推选一个或者多个负责人,充当牵头和协调的角色。他应该能够让讨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让讨论有价值,保证成员的参与性。同时,他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让每个成员在学习讨论中能够平等、愉悦地对话。此外,他还能够适时地引导话题的讨论方向,让共同体成员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讨论预设的议题。

  2.编制计划与实施流程

  共同体的负责人除了具备上述能力外,在学术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威望,因为他负责制订学习与研究的计划及大致实施流程,再根据每位成员的学术专长分配学习与研究任务。如研究优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共同体负责人可以梳理出以下有待考察的方面:优秀英语教师的“优秀”基于谁的视角?中小学英语教师还是高校英语教师?采用定性还是定量的研究方法?数据从哪里获得?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应该用哪(几)种?有什么启示?负责人可以据此把研究任务按照学术专长分配给共同体成员。如前两个问题分配给一般的英语教师,后面四个问题可以分配给统计分析能力较强的英语教师。

  同时,每位成员应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定期参加共同体的网络或现场学习与讨论,沟通研究进程并完善地记录自己的每一步研究过程及意见,以备改进。研究记录一方面方便查阅各种数据和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其他成员查阅学习、研究的资源及纠错的依据。再者,记录能够引发集体思考,对成员个体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3.总结成果

  完成所有的学习与研究计划后,每位共同体成员在梳理自己撰写的研究记录、灵感和心得时,都定然会学有所得、研有所得。研究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或者教师的能力发展需求,研究成果也必然会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学术能力或教学能力。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团体,成员之间通过学习与研究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会诱发更高层次的学习与研究需要,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二)共同体的运行保障机制

  1.驱动力

  共同体负责人可通过集体协商的方式,为每位成员制订一年的学习与研究计划,如讲一节公开课、撰写调查报告、申报一项某个级别的课题、指导多少其他成员、读多少本书、写作多少篇科研论文等。

  2.赏罚机制

  在具体的任务开展过程中,要批评或惩罚未及时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不高的成员,表扬奖励优秀人员[4]。如实行竞争性的管理方式,对在研究任务中不作为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

  3.提升机制

  共同体有官方性质的,也有非官方性质的,但无论何种性质的共同体都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请他们为共同体成员做培训和帮扶指导。

  六、结语

  21世纪,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进步。然而每个高校外语教师所面对的人文环境不同,院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专业背景有扎实与薄弱之分。但集体发展、共同进步,对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同时,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建立融科研和学习为一体的共同体,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坚持价值取向一致、严守团队规则和互助提高的原则,沿着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和总结成果三个阶段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协调者和组织者,应严格执行目标明确、赏罚分明和提升帮扶三大保障机制,确保共同体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