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当前高职培训学校水产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改革、实习管理等实际问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 “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来进行破解。分别介绍了模式构建思路、运行效果,并对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兄弟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采用物联网技术实行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养殖是解决水产养殖业效率低下、环境恶化、病害频发等难题的根本途径。除了在水产养殖阶段的“互联网+”,营销阶段的“互联网+”更明显。
互联网在改造传统渔业的同时,也对高职水产养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如何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满足企业人才岗位技能需求;(2)如何将在企业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模拟仿真引入课堂教学;(3)如何让企业和学生能够最方便快捷地进行岗位人才互选;(4)针对水产养殖专业企业实习地点分散化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监控,以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为此,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水产科技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主动引入“互联网+”概念,改革传统教学思维方式,努力寻求破解难题的路径方法,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一)“互联网+人才”培养战略
当今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滞后局面,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而企业却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岗前再培训以应对“用工荒”问题的出现[1-3]。基于互联网技术对行业、产业带来的深刻影响,水产科技系积极推出“互联网+人才”培养战略,改变以往只能邀请周边企业负责人参加年度会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做法,利用QQ群视频召开远程在线会议、线下微信个别交换意见、电子邮件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与中国渔业职教联盟会员单位进行有效长期沟通,形成立足本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战略,解决专业与产业对接问题。
(二)“互联网+”教学改革
以往的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校内课堂和实训室,无法客观真实地再现生产一线场景,导致学生实习时遇到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4-6]。水产科技系利用拍客网、微拍、百度传课、蓝墨云班课应用等现成视频制作工具网站,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将生产中养殖塘口遇到的水质问题、水产动物病害诊断等工作现场搬到课堂教学中并做成微课,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利用水产动物病害远程诊断系统、QQ在线直播平台进行现场教学互动,吸纳了企业培训课程,解决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问题。
(三)“互联网+”企业实习
1.实习岗位在线管理
每到实习旺季,各企业扎堆往学校里跑,展开人才争夺大战,学院往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进行接待;而学生在密集的宣讲会期间挑花了眼,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还经常会发生多重选择问题,给后续学生实习分配带来了很多麻烦[7-10]。为此,水产系专门开发了在线实习管理系统。由系部管理员专门负责运行,分配给企业和学生登录账号。企业可以在线发布岗位招聘信息,并筛选学生;学生可以在线投递简历,进行选岗、在线交流;最终由管理员负责集中管理,构建了企业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通道,同时针对实习过程中退岗、换岗问题也可进行追踪管理。这不仅方便了企业和学生,也节约了学院的人力和物力。
2.实习质量过程监控
水产养殖行业不同于畜牧类等主干专业,其生产岗位具有分散、跨地域等特点,不像在大型养殖场可以建立厂中校对学生进行集中管理。根据企业需求学生可能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实习点往往仅有1~2个人,而且导师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刚培训完就派到养殖户或经销商那里,无法对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监控。针对这种现象,无锡中顺公司通过公司内部OA系统,及时上传养殖技术、渔情监测资料,方便内部员工交流协作。但这套系统对学校来说费用过于高昂,而且很难在其他企业推广。为此,水产科技系立足现有技术平台,先构建了水产科技系顶岗实习微信公众号方便学生实习交流。此外,我们还打破传统的按实习企业、教研室指导教师分配的做法,利用手机微信、QQ等平台建立水产药品营销与技术服务、水产饲料营销与技术服务、水产育苗、特种水产动物饲养、水族造景五大类工作组进行跨地区、跨企业、跨教研室分类指导,实现了校企双导师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并建立了学生实习讨论组,提高实习效果。同时,水产科技系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努力挖掘移动互联网优质资源,在学生、教师、企业中推广使用免费的波尔手机定位、好团队OA等APP应用,进行学生实习定位、移动轨迹查询、通话记录,方便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跨地区网上协同办公、发布日常任务、检查工作动态等。改变了以往“放羊式”的管理现状,有效控制了脱岗情况的发生,实现了对实习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评价。
二、“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应用情况
事实表明,“互联网+”的模式真正将企业资源引入了学院,突出了企业的双主体地位,也给我们传统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理念带来了新的突破。
首先,从用户思维出发,改变与学生沟通的态度。教师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学生实现直接对话和沟通,聆听学生的声音,获得第一手信息,改变了以往学生心目中教师上完课就走人的印象,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让学生获得了参与感。利用在线直播平台将养殖一线的情况传送到移动终端,让学生与养殖户、技术专家一起解决生产难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再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地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需求碎片化的思维特性,打造手机学习平台,制作微课,满足了学生学习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个性化需求[11-13]。
最终,以平台思维,将学生与校园、企业三方对接,满足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目前已有2013、2014级两届学生采用该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培养,通过调研座谈发现:以笔者所带的特种水产养殖131班级情况为例,共有学生24名,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就业率已达100%,所有人都取得了职业技能合格证。有1名学生被提前录用作为经理助理,另一名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并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水产药品销售。而且形成了良好的校友互动关系,有的学生毕业后还经常使用手机应用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交流,达到了继续学习的目的。企业通过该模式的运营,节约了人员培训成本,实现了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存在的不足及改进之处
“互联网+”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运行显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但还存在以下缺点和不足:(1)虽然尽量避免采用网络建设以及收费软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流量费用不可避免,为此该模式的推广还须得到企业及行业指导部门的大力支持才可得以继续推行;(2)为刺激企业员工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跟踪指导的积极性,学院和企业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推广采用统一技术支持软件;(3)部分教师及企业员工对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学院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确保运行质量;(4)加大微课等线上资源建设力度,丰富数字教学资源;(5)进一步细化、量化实习评分标准,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完善在线打分系统,方便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四、结语
该模式的运行基本实现了:(1)动态跟踪企业最新技术、岗位技能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2)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了水产养殖阶段的“互联网+”和营销阶段的“互联网+”的模式变革;(3)更新了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4)打造了校企生三方公共信息平台,方便了学生实习管理和过程质量监控。
尽管“互联网+模式”在高职水产养殖类专业校企合作中的运行尚处于摸索阶段,但其蕴含的思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和创新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韩先满.“互联网+”视野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与管理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70-72.
[2]尹晓菲,李继娜.“互联网+教育”视阈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以河北省为例[J].理论导刊,2016(4):96-99.
[3]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8-12.
[4]郭鹏.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J].青年记者,2016(14):116-117.
[5]夏磊.“互联网+”时代数字编辑人才培养思考[J].新闻知识,2016(5):67-69.
[6]邓纯考.对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38-40.
[7]吉国庆.移动互联网在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4(14):50-52.
[8]陈家颐.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学生专业顶岗实习管理[J]. 职教通讯,2015(2):58-60.
[9]韩雪飞.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61-63.
[10]荀勇,李富荣,孙锡元.“互联网+企业实习”的两种实践新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139-143.
[11]彭佑兰.“互联网+实习”背景下欠发达地区转型高校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管理观察,2015(35):131-133.
[12]王红,韩继红,杨锃锟,等.移动互联来了,实习怎么管[J].科技与创新,2016(6):134.
[13]刘雁,孙锡元,殷为民,等.大数据时代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及其管理新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6(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