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11-16

  201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在清华大学举行的“面 向未来的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建设国际工程教育 论坛”,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 挑战”“工程教育的新变革”“工程教育与可持续发 展” “全球工程能力建设”“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及 实践”等问题,对工程教育推进工程科技领域在人 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在 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促进 教育公平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讨。工程 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弥足轻重的 作用,开展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与实践乃是大势所趋。

  一、高校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面向工程教育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尚不完整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创 业人才,以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创新创业人才需 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前瞻性的眼光、丰厚的理 论知识水平、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等等,这都需要实施理论与实践能力高度融合的工 程教育,从而使得高校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社 会调查、工业实习、研究项目等相结合。在高等学 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以上几个实践 培养环节的有效达成,大学生就可以摆脱象牙塔式的纯理论知识教育,而达到高校工程教育培养创新 创业人才的目标。[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深化 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但是,这些改 革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在教材 选用、师资建设、实验环节设置和工业实践环节等 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也是我国工程教育顺利 实施的影响因素,而引入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则是解 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国家、社会、学校、 企业和教师等整体资源还没有充分调动并运用起 来,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工程教育体系,并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 工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共同的 目标,更是创新创业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它 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 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多元目标。轻视可持 续发展能力,固守传统的工程思维和教育模式,将 导致地球资源更加快速地走向枯竭。但是,可持续 发展对人类道德、行为提出了很高要求,高等学校 培养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不应只关注技术、效率, 还应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更多地认识到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性以及与各自工作领域的相关性,而可持 续发展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责任、学习 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注重于知识和技能 传授,忽视环境发展和社会责任,已难以适应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工程科技飞速发展是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表明, 我国实施工程教育过程中,在校生的规模已经达到 了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8.2%,工科专业中, 本、专科的布点数分别已经达到了 15 718个和23 875个,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该《报告》认为, 企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总体 质量是非常认可的,但他们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 力、综合素质、通用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满意度与工 程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对自身满意度的评分差距比 较明显,这反映出高校工程教育和工业界对人才培 养质量的评价存在错位现象,如工程教育的毕业生 在职业道德水平、研究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专业 知识水平和使用工具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了企 业的充分肯定,但是在行业法律法规意识、分析解 决工程问题能力、外语水平、创新创业能力、前沿 水平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相对较低,这就需要引起高 等教育界的关注。

  (四)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大学生数量庞大,明显高 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但工程教育的影响力明显不 足,主要表现在对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非常不 足,家长和高考毕业生对工程学科的了解知之甚 少,这是社会工程教育意识严重弱化的一种现象, 也是对工程教育的偏见。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工程领域中学科、专业、行业众多,而且不同 地域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同的企业对人才质量和数 量产生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社会所需要的工程教 育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这就必然要求工 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多样化。但现在我国高校工程教 育在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日益明显 的趋同化现象,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明显不能满 足社会需求,这反映出我国工程教育模式的单一。

  二、高校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术功底 工程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扎实的专业 技术功底。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上要 充分考虑工程专业的特点,涵盖工程专业所有的理 论知识,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工程 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构建宽泛、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展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又 能提高相应的技术功底,从而使学生在工程教育领 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专业基础 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视,从大一开始,就 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训,并通过国家和省 级创新型实验、SRTP项目、各类专业学科知识竞 赛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培养过程 中釆取开放性实验、生产实习、参观、课程设计以 及专业技术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 实践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更好的竞争力。

  (三) 要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工程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

  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强调对学生科技创新意 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熏陶和锻炼。通过国家、省级 和学校各个层面提供的科技竞赛和社会活动机会, 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 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解 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再到 创新与团队意识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从而为工 程专业学生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四)培养技术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要以“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多样性 人才培养总体战略为出发点,确立高校工程教育定 位与培养思路:一是专业素质的培养,培育基础扎 实、知识面广的专业人才;二是宏观视野的建立, 培育具有国际化与信息化能力的人才;三是人格特 质的养成,培育具有人文素养及高情商的人才。要 围绕学校的工程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 业办学特色,制定与学校定位有机融合、突出专业 特色的定位:立足地区,面向全国,培养适应社会、 科学技术、经济迅猛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的学科基 础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文化 底蕴丰厚、社会责任心强、道德水平高和个性心理 素质好,掌握丰厚的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生产 技能和实验方法,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能 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研、生产、教学和经营 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高校工程教育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建立工程教育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社 会评价机制

  为了对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进行定期评价,

  高校要建立工程教育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 会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评 价在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会涉到知识、能力、素养等不 同层面的教学要求,还涉及到课程体系的设计、学 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实现程 度、毕业设计以及基于评价的持续改进等多个环 节,需要社会、企业、评价机构、学校、教师、学 生、教学督导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因此,为了评价 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根据用 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结 果,要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制订较为完 善的工程教育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社会评价机 制。反馈和评价机制每年以学院及专业为主体来组 织实施评估,评估以发放问卷或座谈会等形式,面 向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具体 有:一是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学习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跟踪分析和毕业资格审核等;二是应 届毕业生座谈和专业教学满意度测评。以全面、准 确地了解毕业生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 教学、师资水平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学生的就 业单位、就业薪酬、就业类型和就业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三是用人单位评价。搭建用人单位联 络网,建立一个长期、稳定、联系方式多样化的毕 业生调查回访系统,以达到了解教学质量水平,及 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工 作的目的;四是往届毕业生调查与跟踪反馈。全面 了解往届毕业生在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广泛征集 他们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 设计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并形成对培养目标是否 达成的初步分析;五是第三方评价。对毕业生进行 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从而使学校学科专 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更加匹配。

  (二)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评价结果用于工 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改进

  建立一套系统的工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改进机 制,将教学督导、学生、用人单位和校友评价意见 中的问题或建议及时通过相应的渠道反馈给相关 人员,并督促其研究和整改,从而有效地保证工程 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要求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 进。该机制的评价主体是在校学生、校院督导组、 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院领导。 通过网上评教、听课、座谈、问卷调查、走访等方 式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质量问题进行评价和监督,然后将结果反馈给 相关老师,让其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要针对毕业 生的反馈信息,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毕业生反馈 信息用于工程教育专业的持续改进,建立涵盖往届 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等不同方面的社会评价机制和 反馈机制,并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培养方案等 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及行业专家参与研讨,以保证 改进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客观体现社会评价机制 的反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三)启动驻校企业家项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通俗易懂,但是在执 行和评判的时候往往却难以把握,因为历史的原 因,中国高校的教师特别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环 节有时就显得相对不那么重视,因此有必要适时启 动驻校企业家项目,引入部分优秀企业家进校讲课 和指导工程教育课程实践。该项目还可以使学校之 外的创业者、投资公司以及管理人员密切与学校的 联系。首先,按照工程教育培养计划,驻校企业家 可以帮助完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中国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要求;其次, 驻校企业家参与评价。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前后, 邀请驻校企业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主要是征求原方案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新方案的评审,工 程教育专业根据评价结果和建议对专业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进行持 续改进;再次,驻校企业家们可以在学校进行校园 培训、报告,与工程教育专业学生分享他们丰富的 创业实战经验,也可以为有兴趣创办公司的学生提 供创业帮助。通过驻校企业家项目,经过基本实验 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针 对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手 段设计提出解决方案,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工程实 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在工程实 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就本专 业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 沟通和交流。

  (四)加大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要根据企业与科研教学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完 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 改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中的工程基础类、专业基 础类与专业类课程,尤其加强课程体系中的工程实 践环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设置完善的 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其创新能力。要结合工程教育专业的实际问题,合理规划毕业设计(论文) 的选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综合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工程实践教 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 的专业人才,在总结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 上,分层次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要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对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 习报告、实习日志和考勤进行考核和监督。在承担 教学科研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内 容相互渗透,注重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发展的有机 结合,有意识地选择与企业相关的研究课题内容作 为毕业设计题目,邀请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 计的指导工作。[3]

  (五)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和理念全员、全方位 渗透到工程教育

  创新创业要成为大学的文化,需要师生达成广 泛认识,并根植于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学校需 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鼓励和支持师生的创业活 动。创新创业是一种文化,创新创业更是一种实践, 要让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更多的师 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其中。令人鼓舞的是,已经有些学校正在起草和执行关于支持大学生创业而延长 学业年限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的试行办法。同时,也 鼓励全员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4]要适时全面启动 工程教育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计划,大力宣传创新 创业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以及教育改革本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书上学习,还要在工程教育实践中加 强锻炼,现有的现象是一提到创新创业,基本是指 向广大学生群体,其实,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甚至是在部分老师的亲自参与和带领下开展起 来的,同时高校也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变部分教师 对创新创业教育热情不足的现状,需将创新创业的 思想和理念渗透到工程教育的每一个学科、每一门 教材、每一节课堂里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创新创 业的课程体系及其实践环节,这就需要社会、教师、 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要做到既要有指导创新创 业的专门学科理论,又要把握将创新创业精神和骨 髓渗透到各个学科、教材以及课堂的有效方法。为 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既要有专职服务的专业人 才,也要设有专门服务的机构,这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