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的路径与建议: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17-11-25

  系统性开展创业教育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实现国家创业教育目标的根本措施。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民办院校—宁波大红鹰学院创业教育的结果表明,非系统的创业教育下,师资供给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创业教育缺乏长效性。系统性创业教育需构建正式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专业化的师资课程体系、多方联动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以专业教育带动普及教育,以普及创业教育支撑创业专业教育,并完善师生激励机制,激励全员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创业教育肩负着“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重任[1],是推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也至关重要。根据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高校应“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我国高等学校2017年要普及创业教育,2020年要形成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民办院校体制机制灵活,对政策、市场反应敏锐,执行力强,许多民办院校的创业教育走在前列。但系统性创业教育,必须调动学生和教师学与教的积极性。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回顾民办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反思创业教育阶段及各种路径的经验与问题,并提出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的路径与建议。

  一、创业教育历程与反思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1999年清华大学联合共青团中央单位等发起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历经基于9所高校(教育部2002年4月确定)“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的萌芽期,基于KAB(KnowAboutBusiness,即“了解企业”)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引进与改革(2002―2008年)的探索期,基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部设立30家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拓展期(2008―2015)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成熟期(2015―今),涌现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模式。如清华大学以融入职业指导体系的创业教育普及模式和特殊群体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2];中央财经大学实施的依托创业先锋班改革的创业教育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课堂扩展教育模式[3];黑龙江大学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式”普及创业教育和实体体验教育模式;温州大学探索与实践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民办院校创办时间较晚,创业教育一般始于2004年前后。

  (一)宁波大红鹰学院创业教育历程

  宁波大红鹰学院是2001年创办的民办院校,现为浙江省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院校和特色鲜明的创业型院校。学校自开办学历教育以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创业教育的洪流,重视创业教育。学校的创业教育经历了探索期(非系统性创业教育)和成熟期(系统性创业教育)两个阶段。在探索期,学校分别以“课程式”“实验班式”“第二

  [收稿日期]2017-05-08;[修回日期]2017-10-1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大学创业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研究——基于行动研究法”(SCG330);浙江省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融入创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kg20160487);宁波大红鹰学院教育改革重点课题“融入课程的创业教育普及模式研究——以《经济学基础》为例”

  [作者简介]陈光梅(1965-),女,江西永修人,宁波大红鹰学院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投资

  课堂式”等模式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4年,在学校当时四系之中的重要院系的经管系,将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特色来建设。一方面,在全校开设选修(必选)课程“企业家之路”(32学时),自编特色教材,开展全校性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另一方面,在经济管理各专业开设自主创业方向,开设三门课程(创业基础知识、通用管理技术、项目管理)104学时,供经管系各专业(专科物流、电商、会计、营销)高年级学生选修。同时,将省“挑战杯”创业大赛列为校十大A类竞赛项目,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2007年学校开辟面积300平方米、30个店面的大学生创业园区;2008年升本之后,在党委书记、学校一把手的亲自提倡和关怀下,学校在全校本科班级选拔有创业兴趣或潜质的学生,组建创业实验班。实验班设置创业思维训练、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实践等模块课程,引入KAB教学模式,以课程、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课余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同时,经管学院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各专业开设《创业学基础》课程,普及创业教育。

  2013年,在沉淀多年创业教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学校与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创建创业学院,学校创业教育步入成熟期,建立了以创业本科专业(方向)教育为依托的混合式系统教育模式。学校依托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向社会招收“创业管理”本科学生,面向在校本科生开设“3(专业)+1(创业)”特色班,开展专业创业教育。因我校创业教育落在实处,受到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赞赏与肯定,得到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的赞赏和多次推广,引来众多兄弟学校的关注与观摩,成为具有鲜明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民办院校。2017年创业学院154位毕业生118位选择自主创业或“创二代”就业,受到中央教育台和人民日报的关注与报道。

  (二)非系统性创业教育反思

  创业教育探索期为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奠定了基础,也点燃了许多学子的创业梦想。但就像创业之艰辛一般,创业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创业”活动,道路充满艰辛,时刻面临失败风险。缺乏统筹、没有制度保障的创业教育无法集聚资源,不能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缺少教师和学生的广泛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方式的成效总难免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创业教育缺乏长效机制,甚至虎头蛇尾。

  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虽然学生对追求财富具有浓厚兴趣,但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老一辈创业者的“穷极思变”创业动机不复存在,老一辈创业者的“遍地是黄金”的创业机会也不复存在。“90后”“0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绝大多数学生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且自我定位不高,对“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的创业没有信心,缺乏创业意识。对我校学生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课堂生动性和吸引力、课程专业地位、课程知识实用性和学习成就感等是影响学生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因素。作为非核心、非专业、少学分的创业教育,课堂和课外创业教育都缺乏硬性约束,学生普遍抱着混学分的态度,缺少参与和实践的兴趣。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知识、经验的积淀和高超的教学技巧,就无法端正学生的创业学习态度,创业教育难见成效。

  首先,从创业教育课程来看,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教学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一两门课程的创业教育,很难完成从创业意识的培养到创业精神的塑造、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锻炼等整个过程与全部功能。对于创业选修课或必修课,学生学习往往既无压力也无兴趣。从我校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企业家精神”的认可度低,根本不能领会企业家精神教育与专业方向的关系,质疑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创业学基础”课程也因非专业课程不受学生重视,且受学时限制,难以兼顾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影响力有限,以至于开设该课程的专业班级日益减少。对自主创业方向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方向选修率低,优生选修率更低,课程听课率和学生收获率均低于20%。选修该方向的学生大多随性、懒散,缺乏课堂学习积极性,也基本不参加课外竞赛和实践。学生自主创业率和创业意识与接受创业教育相关度低,接受过创业课程普及教育学生的自主创业率和创业意识都较低。根据麦肯思半年和一年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2011—2013)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普及了创业教育的经管类各专业(除市场营销专业外)的创业就业率远远低于未接受创业教育的艺术传媒专业学生,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创业就业率垫底(2013届毕业生创业就业率0.5%)。而未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的艺术传媒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率则最高(2013届毕业生创业就业率16.3%)。

  其次,从“创业实验班”来看,创业教育效果难以维持。由于校领导的重视和被选拔的荣誉感,首届创业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随着特色班级的增加和校领导关注的减少,创业实验班的荣誉感降低,创业实验班学生逐渐趋于松散,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在竞赛及创业实践等方面没有显出优势,学习状态、学习成果等逐年呈现出下滑趋势。有个别教师组建的创业兴趣班,由于缺乏成果的激励和学校政策的有效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都逐渐趋于平淡,缺乏后劲。由于实验性质,创业实验班模式无法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难以聘请教学和实践指导老师,学习评价难,教学管理及组织无法与常规教学相比,教学质量无法控制。学生创业学习随性懈怠难以避免。

  再次,从第二课堂来看,创业教育作用受限。第二课堂的竞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创业教育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创业竞赛,学生在“做中学”创业知识、锻炼创业技能、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还能营造校园创业氛围。但是,“竞赛式”创业教育往往缺乏创业意识培养环节,师生往往为获奖而竞赛,而获奖尤其是高级别获奖难度大,获奖率低,加之竞赛的工作量大,所以,竞赛师生参与度低,参与人数很少。以一个学校推荐十个团队计,能够参与并坚持完成整个过程的学生全校最多不过50余人,参与的教师不过一二十人。另外,参与竞赛的学生怀揣创业梦想并坚持下去的也寥寥无几。据笔者对所指导的10个创业团队(以经管类为主的51名学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坚持创业原有项目梦想的学生人数只有1人,保持创业意愿的学生只有2人。绝大多数学生“想过安定的生活,按部就班上班、生活”,而“不愿吃苦,冒险”,对创新创业知难而退。至于创新创业协会,因属于松散型组织,其基本上功能在于联谊,不能承载创业教育之重。而学校创业园区沦为学生小贩小卖场所,创业创新含量低,店铺炒作倒卖泛滥。学生创业实践盲目,创业指导无法落到实处。创业教育功能小,且管理难度较大,后被改建。

  2.师资供给严重不足

  在非系统性创业教育环境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为非专业教学任务,缺乏吸引力,无法凝聚师资。探索期内,创业类课程教学被当成临时工作和权宜之计,宁波大红鹰学院创业课程教师几易其人,流动性大。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而我国创业教育教师通常是“转行”或兼职,除了理论知识体系要重构之外,还需有创业实战经验。对于非专业、非专职的教师来说,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创业实践经验难获得,创业课程教学投入大;另一方面,非系统创业教育类属于“小众”教育,没有“集群”“规模”效应,缺少经验借鉴,教学水平提升难度也更大。所以,创业教育投入大,难度大,而教学效果及其考核不佳的风险却更大,投入产出比低,劳动效率低下,由此师资供给不足。非系统性创业教育由于没有创业教育的足量而稳定需求,也无法支撑兼职教师的供给。偶尔一次的讲座,微薄的课酬,不足以吸引企业家兼职创业导师,学校在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时困难重重。而且兼职教师往往缺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深入研究,或缺乏教学的经验技巧,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无法形成兼职教师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师资供给的不足。

  二、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的路径

  创业教育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是一个连贯的系统教育过程,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成效的首要标志,更是创业精神教育、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技能训练的前提。创业教育的每一步环环相扣,任何单一教育形式都有可能导致创业教育的中断,个别人志向的创业教育犹如孤军作战,举步维艰。创业教育环境与政策、教师的执着与信念、学生的理解与坚持——任何一个创业教育因素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创业教育的终止,以专业建设为依托,系统化开展才能全面驱动创业教育,构建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师资与课程的专业化

  专业化是凝聚资源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条件,是打造稳定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思维、训练创业能力的主要载体,创业教育系统开展需要全面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并集聚师资,其最根本措施莫过于实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建立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等院校可以集聚企业和学校双方资源,协同开发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学和研究。

  宁波大红鹰学院充分利用灵活的民营体制,以校企合资合作、共建共管的方式开展创业专业教育,构建创业专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快速推进了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建设轨道为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和系统化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创业学院基于国泰安公司企业家导师资源,学院的教学计划、师资匹配、教学管理都由国泰安公司主导。创业专业教育以“商业模式及其实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集“实用型创业基础通识课程(公共+专业)模块、创业专业课程(必修+选修)模块、创业实训实践与实战演练课程模块”于一体的创业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业竞赛、企业实习、创业实践训练、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立体式创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创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学校对实战兼职讲师、资深专家和企业导师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采用“课程总监+行业专家+课程助理”的实施模式,解决兼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掌控和教学后续辅导难题。为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热情,建立了“360度教学评价制度”,包括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时教学反馈机制和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其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由老师自评(10%)、老师互评(20%)、学生评教(30%)、考评委员会考评(40%)等四个方面构成。学校还设置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岗位,创建创业教育专业带头人队伍,研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另外,学校以“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方式,大力推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创设和谐互动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维活力和主动学习意识,以推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二)组织管理系统化

  创业教育责任不明确是传统创业教育缺乏长效性的重要原因。系统性创业教育必须顶层设计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规划,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创业教育组织和管理体系,确定目标计划与步骤,明确责任,上下联动,落到实处。

  宁波大红鹰学院将创业教育上升到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办学”的战略方向,确定创业教育为学校发展战略重点与特色,将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型大学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全面统筹规划创业教育招生方式、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学生就业、校友回报等系列工作。构建以创业学院为专业依托、各二级学院协同开展的“混合式”创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民营机制的执行力优势,建立了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校级和二级分院领导全员在内的两级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创业教育各项工作,落实责任。其中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秘书处,由执行力极强的分管领导任秘书长,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其次,将创业教育纳入各二级分院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责成各学院制定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立配套经费制度,年终考核评比。再次,开展全校性创新创业系列活动,确定工作抓手。学校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基金(不含二级学院预算)招标开展40项创新创业活动项目,采用全程考核、评价、反馈、经费结算等方式实施控制,并通过每年4月举行的创新创业博览会总结表彰,评选“一院一品(多品)”“最强大脑”“创业之星”,保证活动项目质量与实效。学校每年6月召开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研讨会”,研究制定创新创业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另外,学校还开办“创客学堂”,每年组织举办四次经验分享活动。轰轰烈烈、全面开展的创新创业竞赛评比活动为师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展示平台,为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载体与动力,也营造出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创业服务体系化

  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创业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创业服务体系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业教育系统化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创业成功典型成长的摇篮。在创业教育中,创业成功典型是创业教育成效的体现,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力量,是形成创业教育自我激励机制的基础。系统性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全方位创业服务体系。

  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天使投资联盟、投资基金六方联动,宁波大红鹰学院搭建了“项目挖掘+过程辅导+引资推动+孵化支持+管理咨询”的创业前、中、后阶段完整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基础、顾问、资金、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学校创建了创业实验中心、创咖系列和产业孵化基地,同时与包括浙江嘉善国泰安协同创新科技园、宁波望春工业园区、宁波一舟电商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20多家单位共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创业实验中心包括创业模拟实验室、头脑风暴室、创客空间、学生公司工作室,等等。同时,整合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天使投资、宁波创客空间、创业校友等人力资源,组建创业实践指导团队,启发创新思维,指导制定创业计划,引导学生创业实施,咨询项目运转和管理经营,为学生创业提供全程咨询与辅导,进行手把手的“传帮带”。2015年学校与宁波市教育局、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签约,依托国泰安创业学院共建“宁波市国泰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为解决学生创业所需资金难题,宁波大红鹰学院每年提供20万元的无息贷款遴选20项师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学院共建单位——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浙江蓝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发起成立了“宁波市大学生创业创新投资基金”,作为大学生创业种子基金,推动师生创业项目实施运作。

  三、创业教育系统化开展的措施与建议

  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是系统性创业教育的目的。创业教育系统化开展要以创业专业化为依托,以创业服务体系化为平台,借力组织管理系统化,在全校范围内,在各个专业广泛开展创业普及教育。

  (一)兼顾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

  创业普及和创业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系统化开展的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互为基础和条件。创业专业教育尤其是“3+1”或“2+2”模式创业教育的重点为创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而创业普及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创业基础理论教育。创业专业教育为创业普及教育提供师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条件,创业普及教育为创业专业教育提供生源基础。系统性创业教育应在创业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创业教育普及工作。

  创业教育的普及,首先要树立全面创业素质教育的理念,要动员全体教师加入创业教育的队伍,明确每个教师的创业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创业教育的潜力,改变绝大多数师生对创业教育置身事外的现状。要将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意识的教育进行任务分解,纳入教师教学和工作体系,从而确保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体系,融入各个专业、课程和教育的每个环节。创业普及教育要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尤其是优秀的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创业教育潜力。专业课程(除创业专业以外)和通识教师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精神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他们凭借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的威信,在专业课、通识课中融入创业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可能事半功倍。

  (二)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与激励机制

  系统性创业素质教育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员投入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必须建立健全创业教育师生激励制度,完善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系统性创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制度导向作用,引导师生投身创业教学与实践。

  1.完善学生激励机制

  一般高校都已实施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籍管理制度,但这只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不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的作用,而创业意识才是创业精神、知识和能力教育的基础。所以,笔者以为,建立和完善学生学分、精神、物质激励机制比弹性学籍管理制度更为重要。如实行创业实践(含模拟与实战)与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学分替换制度;加大创业竞赛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评优评奖、入党推优中的分值比重;加大对创业典型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扩大创业竞赛的奖励面,等等。从我校相关制度实施效果来看,竞赛获奖(省级三等奖以上)可以替代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创业竞赛纳入素质拓展要求激励作用最广。如果相关制度增加对参赛过程、参赛投入等因素的考量,则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激情,扩大学生参与面。

  2.加大对创业教学的倾斜力度

  加大政策对创业教育的倾斜力度,从满足创业教育教师物质、工作绩效、职业发展需要的角度,创新激励制度。首先,鼓励教师兼职从事创业教育,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创业竞赛、创业实践,鼓励教师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鼓励教师转行从事创业教育。在过渡期内,在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业绩考核和访学进修等学习机会的分配中,对创业教育教师实行适度宽容或倾斜的政策。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指导工作量认定制度。应根据按(效率)成果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创业指导工作量核算制度,合理核算和认定创业指导工作量,切实解决创业指导老师的薪酬与回报问题。再次,要完善创业指导成果奖励制度。建立创业教育指导与教研业绩之间的等效机制,对指导学生高级别竞赛获奖或立项项目成果视为指导老师的标志性业绩,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的依据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第四,应制定详细的多层次创业指导成果标准,将创业指导工作量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任职考核认定范围,全面纳入优师、应用型教师等先进或特长教师评定标准之中。最后,优先基金支持、项目立项,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学改革和创业指导研究。

  四、结语

  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是保持创业教育长效性和实效性的条件和前提。宁波大红鹰学院的经验表明,创业教育系统性开展,需要专业化建设、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以解决学生创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化创业教师供给机制难题。全面创业素质教育是系统性创业教育的目的,系统性创业教育还须专业与普及相结合,以专业教育带动普及教育,以普及创业教育支撑创业专业教育。完善激励机制是系统性创业教育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