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事业在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高校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建设上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近年来愈发被学者们提出并重视的一个观点。那么,要如何做到使地方高校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呢?
从字面上讲,资源即指某种可被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的来源,因为“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势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1]。广义的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可直接或间接加以利用的各种投入要素的总称,包括狭义的资源和人类生产出来的可用于人类活动中的各种要素,自然也包括了资本[2]。人力资源是资源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态,所以在研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这门课程时,要结合人力资源的特点来阐述。
一、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已成为区域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3]。对于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现状的归纳及总结有利于为之后我们所要探讨的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好铺垫。
(一)教学内容有所改进
从目前来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总论部分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是指涉及公共部门的概念、类型、范围,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概念与特征及其机构和规范等等;而分论部分则是细到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人员规划、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和培训开发等方面。近年来,这些内容也随着时代和教学的发展日益得到完善,内容也与当前社会的工作需求衔接更紧密,特别凸显在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以及人员培训与开发上。
(二)教学素材日益增多
关于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素材上有从建阁主编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朱晓为编著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陈昌文主编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等。国外也有许多关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素材,例如,从早年开始国外一些管理学之父就开始在不同时期研究不同的管理模式,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等。之后又提出学习型组织,针对这些,相应的教学素材也越来越多,比如劳伦斯·S.克雷曼编著的《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德斯勒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等等。教学素材的日益增多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便利。
(三)教学方法理论性增强
在理论建设上进入良性发展阶段,这也是因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它涉及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在各自学科领域都已形成清晰完善的思路,由这些学科基础构成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教学上得到更丰富的发展,有更完善的理论素材和内容,追其历史渊源也有更多的探究之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它的理论性是很强的。
二、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渗透性。但是,在现今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存在比较单一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日常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还会使用如模拟教学、视频观看教学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也只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个模块进行的,没有将其系统的结合起来。在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若忽视了这门学科内在的互补性,就无法完全掌握这门学科的内容,对日后的实践也是不利的。
(二)课程开发以理论为主,缺乏操作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平台上的一门交叉应用性学科,它具有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4]。教学中教师普遍侧重于介绍一般性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概括性的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内容多,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操作方法的内容少[5]。在课程项目开发上,理论常年来占据主导地位,许多书籍的编著也是从具体理论来讲述如何进行操作,但是将这些操作放置于实践中时就会缺乏实际。这就造成了近年来许多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面对人力资源相关工作时往往对于具体的操作一筹莫展,实践能力不强。
(三)课程教学未能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国内略显杂乱的课程设置表明,课程设置的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就会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现[6]。现今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未能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具体操作性,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模块都有相应需要具体操作的地方。企业正是可以为这门学科的学习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和工具,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将学生推荐到合作企业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这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十分不利。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渡衔接不当
现如今,许多地方高校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上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到后期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据报道,一些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始让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实际操作,但是过早进入实践阶段反而使原本应该学扎实的理论基础打不牢,对日后的实践有害无益。也有些高校,本科阶段纯侧重于理论教学,直到大四时才让学生慌忙地自主寻找实践单位,学生只能在实习过程中弥补之前因缺乏实践而产生的断层问题。所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渡衔接不当也会对学生造成困扰。
三、提高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策略
我们在提高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上,要树立好端正的态度,如何转变观念,思考好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凸显人力资源的价值,如何认清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关系,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操作性等等。针对这些,我们提出以下四点。
(一)结合社会实际,做好社会需求分析
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来讲,它是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它既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的特点,同时还有由国家政权组织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特殊的性质。所以,我们要先弄清楚公共部门对这门专业有什么要求。首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掌握的公共权力是国家和公民赋予的,所以地方高校在这门专业课的学习上就必须重视使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水平等;其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而对政府工作提出的要求,对于这方面各类人才的开发就必须是有具体实践操作性的。当今社会上这类人才的引进较多,需求量大,但真正能做到专业性强的较少,大多数人都是处在得过且过的状态,而我们的社会又迫切要求需要由这方面专业的人才出现展开更好的工作。所以,在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实践的内容符合社会实际,而不是盲目的制订实践计划,而且在实践教学时,要有对学生实践专业性的培养,比如在绩效考核这一块的实践教学中,绩效考核是近年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部门都面临的难题,考核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薪酬等级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地方高校在进行这一模块的实践教学时就要先分析当前社会对于绩效是怎么看待的,人们对绩效考核的心理是怎样的,其他企业或者公共部门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做好这一系列工作才能根据分析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
(二)大力开发课程项目,增加课程教学的操作性
专业方向来看,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本身的跨学科性、方向杂而不专、特色不鲜明,有人戏称“万金油”,因此如何确立更为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不少高校正在努力的目标[7]。也就是这样,地方高校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的开发上,可以基于一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课程项目开发上以巩固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为前提,同时辅助性的培养一些专业素养和技能,尤其是在“职能模块”和“实践模块”上,要做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和强化性。例如,现今很多高校在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时,会结合很多辅助课程,包括特色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这些来巩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上可以加大力度,而加大力度的方向就是要与实践靠拢,比如开发一些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自行模拟组织一场面试并请专业人员进行打分、举办一场模拟招聘会并让学生参与到这场招聘会的全过程中,最后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等等。并且要注意的是,在开发课程项目时,要注意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辅助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它们之间是有紧密联系性的,基础课程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特色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辅助课程则是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进行实践操作,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要大力培养人才,就要自身有开放的观念和意识。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关做法来说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兴起了以“它方中心”为主导的“相互作用大学运动”,相互作用大学的基本发展战略是使学校与它所在地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8]。通过这样双向的方式使之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为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目标而努力。回到我国现实状况,就我们所知,对于一些高职高专来讲,它们有一个措施,就是在学生即将毕业时为他们提供订单式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有地方、有机会参与到本专业的社会实践中,也因此使他们能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社会经验。所以,我们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策略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与高校所在区位的企业领导、公共部门、社区组织等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伙伴关系,争取通过这些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和机会。但是,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为学生选择实践机会时务必要谨慎,所选的企业等最好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块有专门培养要求的,可以给学生提供真能切实可行的实践机会,而不是仅仅腾出一个空间让学生进去无所事事或者是做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个“以旧带新”的合作方式,即地方高校每年毕业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各自工作岗位后反过来可以帮助一下仍在校读书的本专业的师弟师妹,在自己工作的企业或是公共部门争取为师弟师妹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学校为学生积极寻找场地;另一方面,曾就读该校该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为母校做一点贡献,合作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所以,校企合作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非常好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学校、企业、公共部门紧密联系的联合办学方式,是现今在当前社会都值得倡导的。
(四)改革理论教学,使之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过渡
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多高校对此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一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所培养出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基础十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就相对薄弱;而一些高校则重实践,轻理论。这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前者大多只能纸上谈兵,缺乏专业应用能力,但是在进入单位时间长后,他们会慢慢在实践上有所进步。而后者则是更不可取的,重实践轻理论造成专业知识匮乏,容易使学生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工作水平上,这种做法无疑降低了专业培养的既定目标。所以,现今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在大力改革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使之与实践教学更好的过渡。那么如何做到呢?理论是一种高级认识形式,而实践则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需要一定过程,理论依赖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而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所以地方高校在改革理论教学方面务必不能脱离实践,要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撰到理论知识中,并且,这些理论知识应该是不断更新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要与理论课程相匹配,进入实践教学之前,要明确这次的实践教学是与什么理论有关系,要对哪一些理论进行加强理解。在进行实践以前,也要对理论进行更新,不断总结上次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整理记录到理论教学案例中。这样,理论和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在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过渡的过程中也能获得进步。
在地方高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研究以实践为导向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理论教学的提升和实践教学的强化,促进该门课程在理论上达到一定高度,并且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广泛的相关的社会实践,实现学校和企业、公共部门更密切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性,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