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2-11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七种,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各不相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突破其弱势智能的关键,同时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辨识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我,赢得自信。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微型社会,孩子的素质、成就更多的来自于家庭教育,家长采用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将决定孩子的未来。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在孩子面前埋怨:“你看某某孩子,他多优秀啊!”试图通过这样的言语,刺激孩子,使自己的孩子也能同样优秀,可是过马路时,家长却硬拉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家长指责自己上幼儿园的孩子说不准英文句子,于是便揪着一句话练习20 分钟,可还是徒劳无功;虽然每年暑假,新闻中都在播放一些孩子的溺水事件,但是来年这样的事件报道却并没有减少;高中阶段,在面对孩子文科成绩好、理科成绩弱的事实面前,家长因为将来就业或者升学等因素执意要求孩子放弃文科选理科。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家庭教育模式层出不穷,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情境教育,舞蹈、书法、声乐、英语等培训机构进行得如火如荼,由教育引发的各种消费急剧上升。今天的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人之后,于是便不惜代价培养孩子,然而太多的选择、太多的培训既让父母们应接不暇,又让我们的孩子疲惫不堪。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无数个家庭共同的希冀,但是怎样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孩子学业有成、考取名校便是成功的教育。笔者认为培养一个身体、心理健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有远大抱负、能够适应社会的孩子的家庭教育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

  自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健·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后,近年来该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认可,也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理论提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IQ,而是至少包括7 种:语言符号智能(指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数学逻辑智能(指对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及科学分析的能力)、空间智能(指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一模式的能力)、肢体运作智能(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音乐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人际智能(指处理自己的认识或社会关系的能力)、内省智能(指对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控制调节的能力)。虽然每个正常人都拥有这些智能,但是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各有差异。伟人并不是样样都出类拔萃,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在某一领域超越常人获得了成功。我国长期的考试选拔制度对个体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智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却忽略了个体其他的一些智能。作为家长,应当正确看待孩子的差异,关注孩子,辨识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让孩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长,同时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启示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

  1.盲目从众,期望子女样样出众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从生下来就披上了离高考还有多少天的“外衣”。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将来的社会上出类拔萃,家长不自觉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书法、画画、外语、围棋、主持人、奥数等等,这些几乎成为了孩子业余生活的全部。家长要求孩子什么都要学,而且什么都得学好,目的是“全面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喜好,结果导致孩子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甚至可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因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屡屡受挫、失去自信,并造成一定的厌学情绪。

  2.以分数为惟一评价标准

  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以及相关的考试制度,很多家长把分数作为判断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惟一标准,以追求高分为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当孩子成绩较好时,家长在亲戚朋友面前到处炫耀,感觉面子十足,并且为使孩子取得高分,以高额的物质奖励作为诱惑;当孩子成绩不如人意时,就唉声叹气,处处埋怨,甚至在公众场合高声训斥、挖苦孩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使得孩子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也造成了孩子“高分低能”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发展。

  3.忽视道德教育,忽视以身作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向母亲和父亲讲,从儿童懂事的初期起,就应该让公民的品质在儿童心灵中形成、树立和巩固起来。公民意识和公民情感发源于儿童时代,播在儿童心灵中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会长出茁壮的幼芽,长出生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各种学习压力。为了孩子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他们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在家里孩子只要学习就行,一切家务劳动都不需要做,只要学习好,家长在物质上能做到有求必应。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于是变得自私,不仅不懂得感知他人的情绪,也不能感知他人的爱与奉献,缺乏感恩之心。还有的家长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例如交通规则,但是在家长这边,却不能以身作则。也许,短期内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家长的错误行为,但长此以往,他们势必会分不清状况,对道德判断模棱两可,甚至形成负面价值观。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家庭教育观1.尊重差异,树立多元评价观

  加德纳的研究结论指出,7 种智能虽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的,但它们错综复杂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而且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家长需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孩子的“优秀问题”,只有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才不至于在孩子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孩子在表现不如意时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行。由于个体的智能发展能力从学龄前就出现了,所以家长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孩子。例如: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提供多种游戏类型,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特别是和同伴们一起参与的游戏中的表现,从而全面地评估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倾向。

  2.学会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展示自我的机会我国教育因为历来重视对语言符号智能及数学逻辑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容易导致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孩子沦为“差生”,而他们在其它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发现和重视。作为“差生”的家长尤其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身上的闪光点,树立自信。要知道在他们身上一定有自己的强项。胡适、季羡林、钱钟书的数学几乎是一窍不通,但这些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马云、俞敏洪的数学也是极差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商界巨人;艺术家罗丹考了三次都没能进入艺术学院,但却最终成就卓著等等。所以鉴于以上事例,家长一方面要以平常心接受孩子在某些智能方面表现出来的短处,尤其忌讳的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做比较,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多创设有利条件使这些智能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提高。加德纳认为每种智能都存在多种表现方式,如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每个人都有能力将这7 种智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对智能的发展我们是可以及时进行干预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作为突破其弱势智能的关键,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战胜自我、赢得自信。

  3.创造多元化环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品质及多种能力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要想塑造好孩子,首先就要自己把自己塑造好。正如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幼儿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离不开自身和外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加德纳建议,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应尽早给孩子创设多种条件和机会,因为儿童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最强的领域的。家长要多创设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体验。例如:父母可以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环境,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以发展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为孩子提供乐器、抽时间听音乐会、一起听歌唱歌来发展孩子的音乐智能;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玩各种体育游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来发展孩子的的肢体运作智能;鼓励孩子参加兴趣小组并结交朋友、让孩子参加团体活动、让孩子到游乐场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来发展孩子的人际关系智能;通过拼图游戏、走迷宫、涂鸦等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用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孩子在未来的某个领域中一定能做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