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9

  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结合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规律,探索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实际内容出发,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遵守的行为规范,简单地说,是指一个从事职业的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综合素养等[1]。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以下规律,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并重、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重、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三大规律,因此,培训学校中职学校要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德才兼备并在生产一线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学校、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提升职业素养,有利于学校依托市场人才需求开展专业建设,使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所需结构相匹配,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培训学校中职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能顺利就业,回报社会;有利于学生敬业、乐业、创业、创新、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浅述

  马斯洛是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者。1943年,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954年,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增加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因此又可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饥饿思食、渴则思水、睡眠与休息以及性的需要等;安全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危险的需要,即生活稳定,有安全保障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交往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即个人想建立感情生活圈,包括和别人亲近、为人接受、有归属等;尊重的需要是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的需要,即社会地位、事业成就、能够胜利、获得赞美及赏识等;认知的需要即知道、了解和探求知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即要求对称,有秩序和美丽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挥潜能,实现愿望和抱负的趋势等[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人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的过程。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低层次需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需求[3]。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看出,一个人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最大的潜能,既可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因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人有价值追求,并由此得出人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价值观念不同,高层次的价值追求有赖于低层次的价值追求的实现,并呈金字塔式向上发展。本文试图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以期能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构建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丰富和完善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理论。

  二、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家庭自身需要是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土壤

  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源地。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职业素养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引导其成长为职业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而家庭自身需要则包括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期达到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生活幸福的目的。因此,家庭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让孩子具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等,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的终身学习。

  (二)学生个人需要是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石

  培训学校中职学生年龄大致在15~18岁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他们不断探索自我认同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一个整合的自我概念。学生个人需要包括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之外,不断向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递进。基于学生个人的需要,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不断完善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石。

  (三)学校发展需要是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摇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精神强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这就要求培训学校中职学校有更高质量的教育,而更高质量的教育就是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为社会培养各类行业需要的人才。质量是培训学校中职学校发展需要的关键,主要表现在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归结为人的需要。因此,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之根本,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四)企业人才需要是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翅膀

  工业4.0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需要具有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人才需要的转变,意味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侧重产业文化育人,通过产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突出工作价值观教育等方式,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培养第四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智能制造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的人才[4]。

  三、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层面

  培训学校中职学生有的来源于弱势的家庭,父母以及家庭成员职业素养低,缺少职业启蒙教育;有的是农村留守孩子或者单亲家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沟通;家庭气氛紧张、家庭成员关系疏远或者家庭教育错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学校中职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很难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学生个人层面

  部分培训学校中职学生选择就读职校是无奈之举,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等都比较偏低;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缺乏自信,缺乏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敢追求幸福生活;不善于沟通与合作,终身学习意识不强,新兴领域的信息素养、环境素养、自我接受能力差,难以适应或融入社会。

  (三)学校层面

  一方面,学校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缺乏顶层设计,首先,职业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有待突破;其次,课程与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很少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紧密联系;再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家校合作很少。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舆论宣传支持。部分学校注重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但没有注意到营造舆论宣传的氛围,很难激发和推广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

  (四)企业层面

  针对培训学校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跟踪,我们每年到相关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生产一线的师傅进行实地访谈、实地调研,或者进行电话跟踪、回访。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培训学校中职学生在企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敬业精神,集体观念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不强,嫌工资低、环境差;学生不太适应企业文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四、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制定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工作方案

  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表明,提升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些需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统一制定或者学校依据发展特色自行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工作方案,明确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明确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机制,以顶层设计全面引领、规范、落实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搭建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交流平台

  1.建立有效智库

  依据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方案,学校专门成立一个由学校领导、专业部带头人、非常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家长代表等组成智库,为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提供智力服务,开展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交流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质量,规范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层次,紧密联系学生家长,以此达到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

  2.创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应融入培训学校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贯穿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5]。学校在德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中,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开展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规划等教育,同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专业课程由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学校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融入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在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教学中,重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兴趣等养成教育,目的是在仿真和真实环境中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3.开展竞赛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学生摄影大赛、微视频比赛、才艺展示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职业规划竞赛等,鼓励和选拔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和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尊严,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备就业和创业思想精神。另外,学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德育工作安排,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文明礼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开展校园技能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社团活动、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教育进社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锻炼学生的技能,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塑造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成长空间

  1.完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职业素养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校的奠基石,以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起点,不断完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德”字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为企业生产一线直接培养人才,学校应弘扬劳动文化、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打造专业文化。首先,必须树立劳动光荣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劳动[6]。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做到学校即企业、学生即员工、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最后,《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未来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学校要精心打造专业文化,具备质量意识、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品牌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我们要更新专业理念,建设专业文化,引入行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做到校行企协同育人,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中体现专业文化[7]。

  2.提升学校专业教师职业素养

  首先,必须改革培训学校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水平;从行业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组建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认定兼职教师的临时教师资格,指导学生的岗位技能,传播企业文化。其次,有计划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如培养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学历技能,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等。最后,转变教师角色,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工作的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习与思考,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掌握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再从中衍生出职业素养。

  3.提倡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走向终身学习

  《联合国千年宣言》教育目标需要青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更需要重视公民的终身学习,到2030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终身学习理念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8]。职业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应大力提倡培训学校中职学生终身学习,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确保这些年轻人具备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可迁移的能力等职业素养,确保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能接受高等教育,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倡培训学校中职学生走向终身学习,不仅有助于培训学校中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还有助于增强培训学校中职学生未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有助于社会的改革、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