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基于江苏省宜兴市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07

  以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结合宜兴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经验,分享宜兴市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经验。孵化园以引企入校、管理考评、奖励退出等系列机制建设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以期经过2~3年的开创性探索,创立可供县域职教借鉴和推广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为提升县域职教质量找到新路径。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下文简称“宜兴中专”)作为苏南县域职教的实施者,多年来努力探索县域职教的发展路径,不断研究相关教育政策和文件精神,牢牢把握发展契机,于2016年3月成功申报立项了中央财政经费资助的“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宜兴市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园”(以下简称“孵化园”)。孵化园是目前全省唯一立项的县域中职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园”,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给县域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一、孵化园建设的缘起

  学校现有实训基地所提供的实践岗位较单一,不能完全覆盖学校所开设的20多个专业;现有实习岗位偏重训练而非企业一线的生产实践,技能教学与企业生产所需脱节,师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专业教师一线生产经验很少,无法胜任当前宜兴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比如,学校会计专业的部分教师不会做企业账,专业教学大多照本宣科,影响教学质量。

  对此,宜兴中专按照《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文件要求,抓住机遇,认真梳理已有建设基础:学校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100万元用于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十二五”期间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500万元用于添置设备;成功立项后,学校获得中央财政经费资助的建设资金2000万元,省市配套后孵化园总投资80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16811平方米。

  二、孵化园能解决的问题

  孵化园是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创新型项目,是学校发展新的特色与亮点,旨在解决四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问题

  孵化园初步规划引入30家左右的企业进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岗位与工种,力争实现专业全覆盖。设想由企业记录教师到岗和生产执行情况,由学生、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教师的企业实践,加强教师与企业的融合度。如引进会计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给予会计专业教师岗位操作的机会,努力培养“双师型”财会教师。

  同时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国家级金牌教练2人、省级金牌教练8人的优质人力资源,在孵化园内建技能大师工作室,让高技能教师在承接社会业务的过程中开展师徒技能传承,手把手带出技能高徒。宜兴中专动漫专业教师拟在园区开办影视制作微型公司,师生共同制作影视作品,在专业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培育各专业的技能人才梯队。

  (二)学生技能与生产需求相吻合的问题

  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职教办学方向,引导学生从见习到实训,从顶岗实习到走上园区企业提供的学生实验实训岗位,参加生产实训,解决学生技能提升与一线生产结合的问题,践行“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作品即产品”的技能人才培养,使学生的技能水平紧跟企业生产实践需求,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接触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做到“在生产中学技能,在生产中成才”。

  (三)作品即产品的问题

  认真学习产教融合的“义乌模式”,立足自身解决孵化园的可持续性发展难题。在园区内将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减少训练量,加大生产量,努力以园区企业的生产性实践替代当前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学真本事;实现学生的实训作品即企业的合格产品这一目标,减少目前实训环节耗材多、废品多、支出大的现象,减少教学实训过程中纯消耗性材料的支出,确保“生产即实训、作品即产品、实训即创收”。

  (四)师生的创业创新问题

  鼓励师生结合专业特长创新创业,如引导电子装配国赛金牌教练开办“创客空间”,引领师生在园区全程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体验创业全流程,在园区实战中唤醒师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师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孵化的成功率和转化率。大力引进毕业生创业典型进驻园区,给学生树立可追随的创业榜样。初步调研表明,目前宜兴测绘市场潜力巨大,但有资质的企业不多,成规模的更少,专业技能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无法满足当地建筑、市政建设的需求。园区可以利用这个市场空白引导全国建筑测量金牌教练开办建筑测绘公司,既可回应宜兴地方规划建设的需求,又能增加教师测量实践的机会。

  三、孵化园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建设目标

  孵化园建设的总目标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新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探索出可供借鉴的县域职教孵化园建设系列机制,包括引入、管理、考核、退出、孵化和教师发展的“旋转门”机制等。

  学校成立了孵化园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等专门机构,定期研讨相关政策,逐步推进产教融合进程;明确孵化园的定位是宜兴市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孵化园”,并建议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建设,搭建宜兴产教融合的平台;依托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分专业行业的专项调研,调查宜兴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掌握每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宜兴渚桥开发区和环科院开发区的建设现状调查报告,以及宁波、义乌两地产教融合模式的学习报告,另有会计、建筑、机电、电子信息和旅游商贸五个专业的细分调研报告。七个报告可为政府出台相关园区建设的决策文件提供依据和参考,力争促进政府以文件形式提供更多的政策制度保障与优惠措施,学校甚至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直接向政府递交政策性的建议。

  (二)设置项目类别

  按照“进校即进厂”“招生即招工”的建设理念,结合宜兴产业调整、经济转型以及学校的发展现状,正在引进三大类项目驻园。一是生产型企业项目,承担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生产任务,同时作为师生实习实践基地,承担师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且有“生产为主、带人为辅”与“带人为主、生产为辅”的细分;二是校内外的创业创新项目,承担技术研发、知识创新等任务,由相关实验室、孵化项目、测试室和专业研发中心、“创业一条街”等组成,为师生创业创新提供实战平台和专业支撑;三是综合服务配套,包括管理中心、现代服务业创业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创客咖啡、现代餐饮集团以及按四星标准开办的学校宾馆等。

  当前已有机电、建筑等十多个专业的49个意向进园项目,其中汽修专业的“中德诺浩”合作项目,对引进的德国HWK“汽车机电服务技师”等国际通用证书课程,按照国内一级汽修厂、4S店等的维修与服务标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该项目已运行了近三个月,基本改变了传统汽修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脱节、教材更新滞后于汽车技术发展的现状。

  (三)构建引企标准

  参照宁波的“三年两减半”政策,按企业的产业贡献度来设定所引进企业的销售规模或税收总额,税收越高,享受的优惠越多。引进企业须有横向课题,能联合师生共同研究;企业的生产能力必须足够强,能为师生提供充足的生产工位,或是提供创业创新辅导与专项培训;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应该连同师生参与。要精心研究师生参与企业生产的融合模式,一个企业一个引进模式,合作方式因企而异;细化学生工时和生产绩效替代学分的方案,力争科研引领、制度先行。

  要求按比例分类引进生产加工类、生活服务类和创业类的优质企业、知名企业,所有引进企业和项目必须与学校开设的专业对接,确保所有学生和专业教师都有工位,最终以项目建设来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实现项目建设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

  引进方式为公开招标。学校从“产业贡献度”“产教融合度”两个维度制定引进企业的标准与需求,广为发动,组织招标;依托政府牵头搭建的产教融合平台进行校企双向选择。原则上要求一个企业能提供多岗位、多工种,按人按天计算出确切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工种数。如影视作品制作项目所提供的专业岗位和工位就很多,有拍摄、配乐、剪切、图文处理等,颇有引进的必要性。

  四、关于孵化园建设的反思

  反思一:孵化园建设需要政府的主动作为,这是确保园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宜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孵化园建设,但园区目前仍有部分政府配套服务项目和相关政策保障还未得到落实,如申领工商营业执照、会计审计事务、贷款等;同时政府还应设有专项奖励基金或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参与人才培养。

  反思二:孵化园建设需要学校的全力统筹,这是确保校企合作落地的着力点。孵化园应在“校中厂”里高度融合中职师生的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这一开创性工作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宜兴作为一个县级城市,行业本身不够齐全,每年GDP总量的50%以上来自电线电缆行业,这给专业全覆盖式的“引企入园”工作带来了难题。还有处于动态调整状态的各类税收政策,又给引企方案的制定带来了不确定性。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校聚集优势、凝练方向,周密思考“引企”标准,统筹建立系列机制;同时主动出击,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以最好最新的制度吸引行业企业的全力参与;特别要规划好引进后的校企合作模式,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专业全覆盖的园区产业布局,摸索出可供县域职教借鉴和推广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