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落脚点。文章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论述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探索出以情感教育为切入点的新方案,以大爱的形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而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德育摆在了首要的发展地位,如何促进德育的发展,目前许多学者正在积极地探索,而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中强调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则是发展德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好方法,因其涵盖了两方面的主要内容。情,是指教育者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用情感来互动,以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理,是指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时,要用正确的观念、制度等理性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正确行为,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此养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1]。
一、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已经基本步入了“95后”时代,正值生理和心理综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处处受到信息化发展的碰撞和冲击,追求个性、强调自我是他们的代名词,这些又与社会的主流显得格格不入,由此一些莫名的压力如学业、情感、交流等在无形中逐渐的增大,使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感到茫然。因此,运用情感教育,用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的内在需要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也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感受。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认知教育主要是用程序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从而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使得学生片面的追求学科化、定量化,进而导致学生的情感冷漠、信仰缺失。而情感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发展培养文化素养好、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标的[2]。因此,情感教育是矫正认知教育倾向的重要方案,是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内在需要。
(二)情感教育是成长的现实需要
当代大学生以 “95后”为主,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受到网络信息的充斥,思维活跃、个性化强烈。同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的功利心,在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一定的真诚之心。他们勇于去挑战新鲜事物,创新思维能力强,但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经常推卸责任。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有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却很难从细节从小事做起,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良好传统精神。这种种表现,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情感教育方面的不健全。大学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上极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建立的关键阶段。而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情感教育是时代的必然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成不变的教育发展思路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许久以来,西方的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对立在现代教育中造成了认知主义偏向于道德认知能力的训练,忽略了道德情感的培育;非理性主义则放纵感性欲望,贬低理性思维。而中国传统德育中忽略人对道德规律的认识、建构,忽略实践理性能力,过分强调对社会既有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化,对原则规范的力行而偏于保守。当代德育对情感教育目标设计价值取向应该以仁为主线,兼收并蓄,运用有力工具将道德情感、理智感、审美感融合,形成一种既有良好的情感状态,又有稳定的情感心境;既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又有健全的情感能力的新时代情感教育[3]。
二、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通过调研和走访,笔者总结出高校大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道德品质提升,理性思维缺乏
高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的好时光,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接受能力较快,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追求理想中的完美性格,崇拜社会成功人士的发展理念,密切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愿意参加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是非问题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不会去真正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容易跟风随“大流”,从众的心理较为明显,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懒惰的想法和行为,这些行为对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思想上活跃,耐心力不足
作为 “95后”占据校园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信息时代下各种信息的交互速度,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目前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条件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做事方面往往会出现耐力不足的情况,在学习上往往都是蜻蜓点水,不知深究,作业认真一会,玩一会,草草了事,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三)自我意识强,自信心缺乏
当代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421家庭模式下,强调个性发展,思维独立,不愿意接受别人强加的一些想法,对于长辈们的叮嘱往往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思考问题时会着重想着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感受。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又容易自我否定。在步入大学前对大学的美好生活一直充满着向往和憧憬,而实际中的生活又会让他们感到大相径庭,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抵抗、自我否定、自暴自弃、厌学的情绪,进而开始变得自卑,自信心逐渐消失,特别是在实习期间,会感觉自身的能力和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大的出入。
三、对当前高校实施情感教育的积极探索
情感教育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抓住细节,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能感化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认清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配备班主任,坚持宽严相济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我们如果对某种事物有足够的认识,就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才能在心理层面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同。所以,高校应该以班级为基础,为学生配备班主任或专任辅导员,班主任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深入实际,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争取与学生谈心谈话,学会欣赏他们,做好倾听者、知心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学生的感受,真正地与学生打成一片。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按照学生手册的制度文件,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
(二)要以身作则,做好班会工作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白天求生存,晚上求发展,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而真正在学生面前保持好良好的教师形象。另外,主题班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案,在班会设计上,要提前确定主题,勇于放手,大胆尝试,让学生自主去寻找有关素材,并在班会上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一种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提升自我建设的主人翁精神。
(三)运用新媒体,紧跟时代步伐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使得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高校德育的路径方法受到强烈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变化,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德育的新理念、新举措。要继续利用好QQ、微博、微信的宣传功能,树立好旗杆榜样的作用。如辅导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自己的有特色的模块,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活动,另外要运用新媒体的形式给每位学生写一份有意义的邮件。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特别是关于奖惩方面的,班级内要使用一套评判标准,不要受到传统观念的约束,要
做到一视同仁,做到一碗水端平,真正保持公平公开。当然,班主任更要关注贫困生和基础薄弱的群体的具体情况,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上进心。
(五)安排好学生的集体活动
定期举办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团体心理辅导,打字测试比赛,叠军被比赛等,可以逐渐地加深学生们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班级的凝聚力。当然在这些活动中,最好教师能够亲自参加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策划实施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师生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班主任的心是与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师生是团结和谐的一家人。
总的来说,作为教师要始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用大爱去关心每个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去对待他们、引导他们、欣赏他们,用一种无形的管理左右他们、影响他们、约束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感人、情理结合,就必然会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与时俱进的德育新方案,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