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性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基模,其结构如何,可能的行为模式有哪些?怎样逐步添加因果变量而建成一个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如何检验?沼气供应链断链问题等等。钟永光、贾晓菁、钱颖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相关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了《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一书。
系统动力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中国,杨通谊、王其藩、许庆瑞和胡玉奎等学者是先驱。王其藩教授师从系统动力学创始人ForresterJayW.。钟永光师从王其藩教授攻读博士学位。钱颖师从P錶Davidsen教授,在挪威卑尔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P錶Davidsen曾在MIT访学,师从Forrester。贾晓菁自中学时代就跟随父亲贾仁安教授开始接触系统动力学,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在南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把系统动力学作为研究方向,并一直从事系统动力学研究。
王其藩教授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9年至198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8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师从系统动力学创始人ForresterJayW.,1983年被吸收为MIT系统动力学硏究中心终身成员,回国后,积极推动系统动力学在国内外的发展,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出版了《系统动力学》《高级系统动力学》[1-3]等专著,并于1987年在上海主持了第五届国际系统动力学年会。其专著《系统动力学》[1]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王其藩教授是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国际系统动力学会中国系统动力学分会创始人,曾任SystemDynamicsReview杂志副主编、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会主任委员、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主席(2006—2008年)等职。令人悲痛的是,2016年5月,王其藩教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敬献挽联:“治学求真,依反馈回路研复杂系统,道启中国一脉;教书育人,由因果关联寻最优决策,薪传学界千秋。”王其藩教授用毕生心血为中国系统动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幸的是,2016年11月,ForresterJayW.也与世长辞,享年98岁。这是国际系统动力学界的又一重大损失。Forrester生于1918年7月,在MIT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之后,一直在MIT工作了77年。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尝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人口增长与资源日益枯竭的矛盾,这一复杂系统存在诸多反馈回路、延迟等现象,常用的研究工具已经不再适用,而系统动力学恰恰能精准地刻画这些问题。在1970年6、7月间,Forrester教授向俱乐部提出了使用系统动力学来研究这一问题,并建立了世界模型雏形(WORLDⅡ)。罗马俱乐部采纳了Forrester教授的建议,决定提供研究经费,项目负责人是Forrester的学生梅多斯(DennisMeadows)。这项研究报告TheLimitstoGrowth(《增长的极限》)[4]受到广泛关注,拥护者有之,批评之声也从未断绝,被西方称为“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增长的极限》的结论是“悲观主义”的,似乎给人们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式的图景,然而它也包含着希望,敲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警钟。在第1版出版20年后的1992年,Meadows、Meadows和Randers又出版了BeyondtheLimits:ConfrontingGlobalCollapse,EnvisioningASustainableFuture(《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一个可持续的未来》)[5],对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中的研究进行了20年来的更新。在第1版出版32年后的2004年,Meadows、Randers和Meadows出版了TheLimitstoGrowth:The30-YearUpdate(《增长的极限30年版》[6],该书对第1版进行了30年来的更新。第1版出版40年后的2012年,Randers出版了2052:AGlobalForecastfortheNextFortyYears(《2052:未来四十年的全球性预测》)[7],该书详尽地预测了2052年时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Forrester团队生生不息,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Forrester为庆祝国际系统动力学创立50周年,2007年在SystemDynamicsReview专刊上,发表了总结过去的“Systemdynamics——apersonalviewofthefirstfiftyyears”[8]和展望未来的“Systemdynamics——thenextfiftyyears”[9]两篇论文,从中都提到了共性结构“genericstructure”。1995年王其藩教授指出:回顾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系统动力学模型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情况、条件构造出来的,其通用性、类推性较弱,这就大大降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效率。因此,根据系统相似性,对一类或多类系统辨识和提取共性结构,对推动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3](P155-156)作为共性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系统基模,其结构如何?可能的行为模式有哪些?对这些问题,王其藩教授的博士后张显东教授,2004年在《系统动力学》课堂上曾引导学生系统思考,钟永光恰在其中参与讨论。12年之后,《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给出了解析。
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逐步添加因果变量绘制因果回路图,之后逐步添加存量流量绘制存量流量图来建立模型的,但迄今为止,对一个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怎样逐步添加而成的,这个模型含有多少反馈环,各反馈环中又有何具体反馈关系?建模者自己也难以说清楚。《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中给出了原创性回答,研发出流率入树建模法、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法、枝向量矩阵反馈环计算法、极小基模生成集法、顶点赋权图法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全部来源于贾仁安及其团队的系统工程实践,既解决了实际管理问题,又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成为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10]。
钱学森院士在一次讲话中曾谈到:“美国人搞的所谓系统动力学,代表人物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福雷斯特(Forrester)。福雷斯特自己比较客观,他在《系统动力学》这本书的序言中,很谦虚地说,他这套办法到底行不行?还得看。实际上也是太简单,因为系统动力学里用的参数也是那么十来个。所以耗散结构、协同学、系统动力学这些比较现代的理论,他们用十来个参数把这整个‘特殊复杂巨系统’——‘社会系统’里面的问题简化到那样一个程度是不合适的。如果你硬要那么简化,那当然是主观的,也就是唯心主义了,所以是不行的。我看了这些东西以后,觉得我们还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像他们那样。当然我也不是说耗散结构、协同学、系统动力学一点用处也没有,它们在处理简单的巨系统是可以的,复杂巨系统不行。”[11](P43)他进而警示大家:“系统动力学创始人Forrester自己就提出,对他的方法要慎重,要研究模型的可信度。但国内有些人对此却毫不担心,‘大胆’使用。”[11](P201)钱老的话可谓真知灼见。《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力图在模型检验方面有所贡献。
2017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水平显著提高,保障了肉蛋奶供给,但大量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抓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系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事实上,在广大农村地区,沼气是处理养殖废弃物的有效工程手段。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沼气原料(主要是畜禽养殖废弃物)供应,很多沼气池闲置;另一方面,畜禽规模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无法运输到农户沼气池,随意排放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系统动力学前沿与应用》在应用部分就沼气供应链断链问题给出了理论参考。贾仁安及其团队自1985年在南昌大学开设《系统动力学》课程以来,三十多年来一直为《系统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而奋斗,以江西省规模养殖污染物处理为研究对象,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系列原创性成果[10][12-15]。2014年,贾仁安教授荣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应用贡献奖”。
系统动力学学科建设薪火相传,上下求索,生生不息。
——————
参考文献:
[1]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4]MeadowsDH,MeadowsDL,RandersJ,BehrensIIIWW.TheLimitstoGrowth:AReportfortheClubofRome´sProjectonthePredicamentofMankind[M].NewYork:UniverseBooks,1972.
[5]MeadowsDL,MeadowsDH,eds.TowardGlobalEquilibrium:CollectedPapers[M].CambridgeMA:ProductivityPress,1974.
[6]MeadowsDH,RandersJ,MeadowsDL.TheLimitstoGrowth:The30-YearUpdate[M].PostMillsVT:ChelseaGreen,2004.
[7]RandersJ.2052:AGlobalForecastfortheNextFortyYears[M].WhiteRiverJunction,Vermont:ChelseaGreen,2012.
[8]ForresterJW.“SystemDynamics-APersonalViewoftheFirstFiftyYears”[J].SystemDynamicsReview,2007,23(2-3).
[9]ForresterJW.“SystemDynamics-TheNextFiftyYears”[J].SystemDynamicsReview,2007,23(2-3).
[10]贾仁安.组织管理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1]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2]贾仁安,伍福明,徐南孙.SD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8(6).
[13]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贾仁安,王翠霞,涂国平等.规模养种生态能源系统工程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5]贾晓菁,孙健,贾仁安.养殖场原料供不应求条件下沼气反馈供应链波动规律的仿真和微分方程解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