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小数乘小数》教学评析

发布时间:2018-09-08

  摘要:沈军老师执教的《小数乘小数》一课,没有简单地迁移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是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转化思想的作用,经历推理论证的全过程,进而自主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问学课堂小数乘小数计算教学

  学生在学习小数乘小数之前,已经有了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借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为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所以,通常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都是采用迁移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小数乘整数的方法类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关注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了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学生分析、推理、建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问学课堂下的《小数乘小数》一课,执教者沈军老师没有简单地采用这种迁移的策略,而是以问题来驱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充分体验转化思想的作用,经历推理论证的全过程,进而自主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可以说,它为我们研究计算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素材。

  一、以问题驱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

  数学知识是比较理性的知识,知识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构建这样的知识关系,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研究数学。数学的眼光就是直观想象,通过对有效的学习素材进行观察,引发猜想和推测。为此,课始沈军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根据17×23=391,直接写出得数

  17×2.3=1.7×23=17×0.2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结果,主动将整数的乘法和小数的乘法建立联系。然后,学生在问题“如果没有17×23=391,这三题你会怎么计算”的驱动下,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对1.7×2.3这样的小数乘小数做出了合理的猜想。特别是当学生猜想计算结果是39.1还是3.91时,产生了研究小数乘小数的动力,为论证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以问题驱动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思考

  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发现、提出数学命题以及论证命题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一般结论的来龙去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和交流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数学本质的能力。

  构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的核心知识,沈军老师的教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猜想和验证中,而是以探究性问题驱动学生展开丰富的研究活动。例如,以问题“估计一下小明的房间有多大?说说你的想法”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估算,并且很合理地估计出小明房间面积的三种情况:大约是12平方米,比12.8平方米要小,比11.4平方米要大——也就是在11.4平方米和12.8平方米之间。又如,在推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对不同的推算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为构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本节课中最成功的就是充分展现了学生推理的过程,真正“看见”了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算法“38×32=1216,再用1216除以100等于12.16”中为什么要除以100有疑问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验证说明:3.2米=32分米,3.8米=38分米,38×32=1216平方分米,1216平方分米=12.16平方米,所以要除以100。当学生对算法“32个0.1乘38个0.1,结果是1216个0.1”提出质疑时,就有学生提出了多种的解释过程,有的用图形解释:因为0.1×0.1=0.01,所以32个0.1乘38个0.1的结果是1216个0.01;有的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释了竖式中76和114分别是图中的哪一部分;有的用乘法分配律解释了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个0.01……我不禁为学生的推理拍案叫绝,也为沈军老师的问学课堂点赞。这些思维火花的迸发,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以问题驱动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的语言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模型思想和数据分析意识。沈军老师的《小数乘小数》一课,十分注重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疑问、自己的理解。

  比如,在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推理、解释和验证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等过程后,沈军老师以“老师把用得比较多的三种想法呈现出来,找找有什么共同特点”“把乘数怎么变化了”“中间过程应该怎么写”“怎么检验计算结果呢”等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用数学的语言规范地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是在探索知识的本质属性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学会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总之,沈军老师《小数乘小数》一课的教学,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让我们看见了学生思维的拔节。